曾經國人所熟知的華晨汽車,又有重大動態(tài)。
(相關資料圖)
據悉,5月31日,華晨中國在港交所公告,公司獲華晨管理人通知,華晨集團重整投資人遴選評審委員會已選定沈陽汽車有限公司為華為重整的潛在投資人。
這表明,在經歷許久的破產重組之后,沈陽政府終究還是出手了。
汽車行業(yè)資深分析師梅松林表示:“最終由政府接盤顯然不是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但也是合理的。”縱觀當前國內汽車行業(yè),有兩大較為明顯的特征,一是從傳統(tǒng)燃油車向新能源的轉型,二是存量競爭的加劇。在目前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企業(yè)都是將精力和資源放在如何快速、平穩(wěn)的轉型向新能源之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顧其他事了。而另一方面,就是華晨集團背負的合計高達718億元的巨額債務,即便有意向方想要接手,也需要再三思量一番。
在小編看來,如今的沈陽政府接管華晨集團,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華晨集團旗下還有個華晨寶馬。
據數據顯示,2022年沈陽市總稅收529.4億元,而光是華晨寶馬一家納稅貢獻就達到了驚人的485億,占沈陽總稅收超過91.6%!而華晨寶馬作為華晨集團在國內最大的合資公司,也是華晨集團收益的主要來源,雖說之前旗下還有華晨中華、華晨雷諾等品牌,但從2015年開始,華晨集團旗下除了華晨寶馬在盈利之外,其余品牌均在虧損。而從公司目前的架構來看,華晨的整車業(yè)務除了華晨寶馬之外,其他的基本消亡。
除了納稅貢獻了巨額稅務之外,華晨寶馬還承擔著社會就業(yè)問題,截止2023年一季度,華晨寶馬有近2.6萬個工作崗位。這些都是沈陽政府不得不出手接管的原因。
而如今接手之后,很有可能從側面加深華晨和寶馬的合作,特別是新能源領域。如今國內的新能源發(fā)展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少外資企業(yè)紛紛開始在國內設立研發(fā)中心,以求重新占領國內市場。前些時候,在沈陽動工的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或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契機。
回顧前幾年,自疫情伊始,國內的許多車企就開始變得不太好過起來。2020年,自華晨集團爆出債務危機之后,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宣告破產重整,期間甚至都不曾有過一絲“掙扎”的痕跡。而華晨的暴雷也不過是眾多早已消失在大眾視野里的車企的又一個翻版。東風裕隆、眾泰、力帆、陸風、華泰、野馬汽車等等,早已是物是人非。
其實說到底,還是國內的部分自主品牌太過于依賴外資企業(yè),而忽略了產品技術,缺乏了自身的競爭力。沒有了自身的優(yōu)勢,被淘汰掉也只是遲早的事情了。
如今進入電動汽車時代,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影響力,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下降。許多傳統(tǒng)企業(yè)也在紛紛尋求電動化轉型,而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寶馬的轉型并沒有很順利,加深與華晨的合作,厚積薄發(fā),或將是破局的關鍵。這一次由政府接手華晨,不管是對于華晨還是寶馬來說,都或將是一次重大的轉型機遇。
【免責聲明文中所有圖片皆來源于網絡綜合,本文旨在為廣大汽車愛好者和網友提供更多信息參考,并無任何商業(yè)用途,如果有涉及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進行溝通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