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洲毓
據藝恩電影智庫顯示,截止到昨日下午6時,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已達450.76億,已超過去年票房總成績440億。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就今年電影票房情況,采訪了重慶保利萬和電影院線公司業務部主任何影彬,他表示今年票房雖然與去年幾乎持平,但這是市場規范后擠出水分的真實情況。
現象級電影不及去年
談及2015年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大圣歸來》、《煎餅俠》等小成本電影的口碑逆襲成為去年的一種現象。而這些電影的票房也水漲船高,《夏洛特煩惱》14億,《大圣歸來》9.5億,《煎餅俠》11億。今年《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盜墓筆記》等電影,盡管票房皆過10億,但口碑卻不盡理想,不構成現象級;被類比為去年的《大圣歸來》的《大魚海棠》,也只收獲5個億,能稱得上現象級的電影似乎也只有《湄公河行動》。
盡管現象級少,全國票房總數卻微超去年。何影彬表示:“一方面,去年的市場規范化不及今年,觀眾對于電影的要求也不那么嚴格;另一方面,今年熒幕數是有大幅增加的。目前中國電影院的熒幕塊數已經超越了美國,票房上,因為量的增加而得以彌補。但無論怎樣,今年的票房是無票房補貼后,市場規范的真實情況。”
電影類型變得更豐富
有意思的是,盡管現象級電影變少了,市場上類型電影的作品卻更多了。
從藝術片《百鳥朝鳳》、《長江圖》,到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些影片盡管票房一般,但知名度以及關注度卻有所提升。“隨著市場規范后,觀眾的口味也正發生著一些變化。”何影彬認為,“類型片比例的提升,也代表著觀眾目前對電影審美的提高。”重慶晚報記者 鐘洲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