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2016年成績單乏善可陳,全年票房600億“大目標”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惡意影評傷害電影產業》這篇新聞的觀點,將產業發展停滯的矛頭,直接指向“中國電影的衣食父母”影迷身上,這顯然有失偏頗。如果將大V、公號、媒體都納入影迷的范疇,無論何種原因,觀影者都應該有評論電影的權利,而給他們心目中的爛片差評、佳作好評,這是純個人的事情,沒必要上綱上線到為電影產業負責任的高度;而讓影迷為國產電影整體水準的差強人意背鍋,就像將中國足球水平太差歸罪于球迷不給好評,顯然毫無道理。但正如電影局張宏森局長的觀點:“批評脫離事實,批評的作用則難以生效?!睙o論評分網站解釋評分系統如何公正,部分網友對電影惡意評價、片方雇傭水軍暗箱操作的情況,均是內地電影市場無從辯駁的黑暗一面。而如王家衛所說,評論可以自由,但影迷應該摒棄先入為主的印象,盡量看過電影再發表評論,這也是自我尊重的表現。
中國電影觀眾正在迅速成長,獲取電影信息的渠道多樣,自己也有獨到的價值判斷。影視評論或許沒到影響中國電影生態的程度上,但讓評論真正成為中國電影的一部分,而非被影迷本能地懷疑是否“注水”,這對中國電影絕對善莫大焉,還需各方本著責任努力堅守。(關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