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息息相關,而一直以來“一家獨大”的鋰電池或許將迎來一位競爭者——鈉離子電池。在新能源的市場上自主可控的鈉離子電池不會缺席。
鈉資源價格可控。今年以來,碳酸鋰的價格持續下跌,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去年60萬元/噸左右滑落至近期的20萬元/噸以下,且波動還在持續。較大的浮動讓人似乎忘記了2020年的電池級碳酸鋰僅4.7萬元一噸。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24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18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均價報13.75萬元/噸。
鋰資源更豐富的南美三國掌握著更大的定價權,而鈉資源在地殼中的儲量排在第六位,鈉離子化合物價格每噸僅250元。
鈉資源可控。我國對鋰資源進口的高度依賴和鋰資源的緊缺與地理分布不均,意味著我國鋰電池行業存在更高的“被卡脖子”的風險。2022年中國碳酸鋰進口量為13.6萬噸,同比增長68%;2022年我國碳酸鋰表觀消費量達47.43萬噸,碳酸鋰進口依賴度為26.2%。
相比之下,在地球上70%面積的海水中,鈉元素的儲量極為豐富,而且分布廣泛,工業上也非常方便提取,在實現規模化生產上相比鋰資源存在較大的優勢。
與鋰離子電池有著相同工作原理和相似制造工序的鈉離子電池,在一些生產設備上可以兼容。中科海納團隊研究結果顯示,產業化的鈉電池材料成本相較磷酸鐵鋰電池可降低30%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