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與長安的深度合作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
(資料圖)
前不久比亞迪公布了第一季度的銷量,超過20萬臺的成績讓比亞迪風光無限,今年總銷量超過200萬臺已經沒有懸念了。誰也沒有想到全球第一個停售燃油車的傳統車企竟然是比亞迪,并且還有著如此出色的銷量。對于所有的中國品牌來說,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有著強大的統治力,憑借單打獨斗要與之齊平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除了歐洲多國以外,中國目前的各種政策也明確表示了新能源車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并且目前看來這一決策沒有更改的可能。所以不論在燃油車時代有多么的出色,也必須盡快的轉型到新能源這條全新的賽道上。但是這并不簡單,因為涉及到非常多的技術壁壘需要突破,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傳統車企為此焦頭爛額。
前兩天在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長安和吉利宣布在新能源汽車的多個方面進行合作,這是國內目前為止有且僅有的兩個自主品牌巨頭之間的密切合作。兩個品牌在合作之后會共享技術并且共同研發。央企和民營企業合作開發新能源技術,也更加明確了未來國內發展新能源車的大方向。
長安和吉利還在新能源領域還有所欠缺
吉利和長安算得上是中國品牌當中的翹楚,目前也面臨著新能源轉型的問題。吉利由于有著沃爾沃的技術支持,目前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新能源技術,包括純電以及插電混動技術。反觀長安,目前在混動車型層面依然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但不管是擁有成績技術也罷,還是毛頭小子也好,在新能源車型領域這兩個品牌對比比亞迪還是太單薄了。
原因在于比亞迪不僅在人們心目中有著深刻的新能源品牌印象,還在于其擁有出色的混動系統和自己獨有并且領先的電池技術。比亞迪的DM-i技術更是有著非常出色的用戶體驗,單就插電混動技術這一塊,比亞迪在全球市場也是處于第一梯隊的。
即便是豐田在國內生產的純電車型,也不得不采購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在新能源時代,比亞迪有著太強大的實力了。不論是純電車型還是混動車型,比亞迪都有著很大的優勢。
長安與吉利選擇合作研發新能源技術
在5月9號這一天,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控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動力、海外拓展、出行等產業生態展開戰略合作。
細化來看,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有電芯、充換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新能源產業布局進行合作。在智能化領域,將圍繞芯片、操作系統、車機互聯、高精地圖、自動駕駛等展開合作。雙方還將共同開展動力平臺、動力技術的合作,探討海外發展、出行生態的合作共享,并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碳交易等領域展開合作,共享前瞻技術應用發展。
總結一下,兩個品牌合作的核心在于電驅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這也是目前全球新能源車輛的主攻方向。
兩個品牌之間互相彌補短板
比亞迪在混動技術這一塊有著毋庸置疑的實力,但是在自動駕駛系統以及車輛的底盤質感上還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DM-i在高速工況下再加速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即便是側重性能的DM-p同樣如此。
目前比亞迪的混動車型在智能化和機械素質層面是有明顯欠缺的,所以競爭對手還是有一些時間來追趕。如果再過上幾年,比亞迪基于e平臺3.0打造的產品陸續鋪開,那時候再發力就來不及了。
這也是為什么吉利和長安的首要合作內容是電芯以及充換電技術的原因,電芯以及充換電技術是新能源車型的絕對核心,它與電驅技術的重要性不相上下,這兩方面也是兩個品牌目前所欠缺的。而兩個品牌目前也各自有著技術優勢,兩者可以實現很好的整合。
關于電驅技術層面,長安為iDD混動技術,吉利為雷神混動技術。這兩項技術都能在省油的同時兼顧動力,兩者的電機都是通過專門的混動變速箱將動力傳遞到車輪。低擋位可以擁有更大的扭矩,高擋位則可以拉低轉速節省能源。
吉利更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和沃爾沃共享很多技術,在車輛的平臺、底盤以及動力總成層面,吉利可以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吉利目前眾多采用CMA平臺的車型,都有著出眾的機械素質。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長安的最強項竟然是輔助駕駛系統,其能力更是超過了目前一眾新勢力造車品牌。比如阿維塔11的自動變道超車可以提前預判慢車,不用在慢車后方等待然后超車,而是直接超車,這樣的邏輯已經很接近于人。其余很多輔助駕駛系統都是在慢車后面跟一段時間,然后在判斷側后方的交通狀況之后超車。長安的輔助駕駛系統不論是在體驗感還是效率上都是絕對出色的,畢竟長安和華為是緊密的合作伙伴,華為為其提供了一整套輔助駕駛方案。
綜合來看,吉利和長安可以在車輛的電驅技術以及輔助駕駛系統層面相互取長補短。在最欠缺的電池技術層面,兩者也在通力合作。比如長安的原力技術就是一整套電池技術的打包方案,它可以解決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目前正在努力研發半固態電池和最終的固態電池,預計不久之后電池將不會再成為兩個品牌的短板。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猜想兩個品牌會不會再成立一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使用共同研發的最新技術。比如長安有著出色的輔助駕駛系統,吉利又有著完備的主動安全技術,兩者結合的輔助駕駛系統在體驗感和安全性上一定很出色。而吉利因為沃爾沃的背書,在動力總成上更容易有所建樹,長安近幾年在動力總成上的進步也很大。
未來兩個品牌如果成立全新的自品牌,大概率會量產眾多的純電車型以及插電混動車型。并且這個品牌很可能是高端定位,旗下的車輛在設計、性能以及智能化方面都會有著出色的表現。
按照長安以及吉利目前的特性,很有可能會生產一些運動車型,前兩款產品是轎跑SUV或者是高性能轎車都是不意外的。畢竟吉利旗下已經有領克03++這樣的高性能轎車了,近幾年長安似乎也很熱衷于對運動轎車的研發。
總結
長安和吉利這兩個品牌,一個是國字號的優秀代表,一個是民營企業的翹楚。兩者的密切合作必然會碰撞出很多火花,作為消費者,嫌棄的從來不是自主品牌,而是嫌棄那些不上進的自主品牌。如果有產品更出色且價格更便宜自主品牌車型,相信很多人便不會再選擇合資品牌。
長安與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明顯是在應對目前風頭正勁的的比亞迪。但是兩個陣營之間的競爭是良性的,大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帶來更好的產品,消費者是該競爭的直接受益者。目前自主品牌新勢力造車的熱銷以及豪華品牌新能源車的大降價,已經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實力提升之后的結果了,那就是將合資以及豪華品牌的價格給打下來。
最后希望吉利和長安的合作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和比亞迪以及為消費者帶來更實惠以及更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