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檸檬
(資料圖片)
出品:CAR位
沒想到年初的降價潮只是競爭開胃菜,一系列掀桌子的操作后,將車市內卷推向一個新高度。但在刺刀見紅的競爭中,車企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維持表面和諧,下場捅刀子開始成為新的爆點。
5月25日,長城汽車官微發布一篇聲明。內容顯示,2023年4月11日,長城汽車向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遞交舉報材料,就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進行舉報。
有意思的是,這天也是比亞迪宋PRO DM-i車型上市的日子。挑在這個節點發布,指向性不言而喻。消息一出,迅速搶占了輿論熱點,同樣將國內車企間的矛盾明晃晃擺上了臺面。
股價齊跳水,競爭底線再刷新
針對長城的控訴,比亞迪目前已經給出明確回應,主要分為四點。首先是表達了自己對任何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強烈反對;其次是質疑長城的程序不公,因為測試車輛由長城購買、保管并安排送檢,嚴格來說不符合國標要求的送檢狀態,因此檢測報告不能作為依據;還有一個是對自己產品有信心;最后一個是呼吁自主品牌要抱團取暖。
從4月份提交材料到現在5月份,長城汽車同樣態度堅決。對于比亞迪的回應,其表示“以聲明信息為準,長城汽車正在密切關注立案及處理進展。”
對于這場隔空大戰,股市最先給出了直接反饋。截至發稿前,比亞迪A股股價下跌2.4%,港股比亞迪股份跌超5.6%,長城汽車A股和港股分別下跌6.2%和7.4%。從第一回合來看,長城顯然是尷尬的。別人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城這波損失的明顯要更多。
比亞迪旗下眾多高管則轉發了同一段話作為回應: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其實作為自主品牌的兩大頭部選手,長城和比亞迪交惡由來已久。今年3月的“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上,長城就曾宣布推出1000萬元懸賞計劃,開展專項凈網行動,以打擊網絡水軍,字里行間都有暗自內涵比亞迪。
今年5月中旬哈弗梟龍系列發布會上,更是暗指有的車企‘在行駛中自燃、A柱變形卻鴉雀無聲’。這種火藥味在這次舉報中來到最高頂點。
直接攤牌的背后也是刷新了車企競爭的新底線。此前長安曾公開控訴吉利設計抄襲,本來已經是不留情面,但對比之下,長城的開撕顯然將競爭推向一個新局面。
互撕結果大猜想
預測這波互撕結果前,不妨先看一下這次爭論的聚焦點,主要是圍繞高壓油箱和常壓油箱展開。
具體來看,常壓油箱內燃油蒸氣壓力達到4~7kPa時,位于燃油箱上的燃油蒸氣閥打開,燃油蒸氣將被釋放到炭罐內。相比之下高壓油箱一般可以承受35-40kPa的蒸氣壓力。
相較常壓油箱,高壓油箱的成本更高,目前常規燃油車型全部都是用的常壓油箱。隨著更省油的混動動力系統特別是插混的流行,高壓油箱逐漸成為了車型的標配。
這樣搭配的好處是既能保證安全也讓尾氣排放達標。目前無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除了比亞迪外的PHEV車型,全部都是采用高壓油箱。
如果長城舉報屬實,比亞迪明顯有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排放的嫌疑,最終將會面臨相關部門高額處罰。不過從比亞迪的回應來看,并未正面回復常壓油箱的問題,而是將關注點引到磨合期上。顧左右而言他的做法不免讓人覺得是在轉移注意力。
但是對于長城來講,這波堵上品牌聲譽的操作,同樣風險巨大。目前網友大部分都指責長城吃相難看,破壞了自主品牌抱團取暖的局面。即便是其最關心的銷量層面,打擊了比亞迪不一定能給自家帶來多少流量,畢竟流量還會分到其他自主品牌。
不過長城銷量下滑確實是不爭事實,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長城汽車是銷量跌幅最為慘淡的自主車企,同比大跌41.7%。不僅是銷量下跌,新能源板塊也沒有進入預期軌道。數據顯示,長城汽車新能源1-4月累計銷售42671輛,占到所有銷量的13.74%,滲透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31.26%。
雖然在火熱的插混市場帶來了被寄予厚望的梟龍系列,掀桌子的架勢即便誠意滿滿,但最終市場表現還有待觀察。
相比之下比亞迪則是持續穩坐銷冠寶座。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前4月,比亞迪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累計份額達到38.2%,是第二名特斯拉中國的4倍。隨著宋PLUS DM-i冠軍版、宋Pro DM-i冠軍版等車型的到來,梟龍系列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個節骨眼上拉扯同行,即便是最終成功了,對其后續的品牌形象必然有一定影響。但從目前長城堅定的態度來看,顯然它已經顧不了這么多。
但是話說回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最終鑒定結果出來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測。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這次舉報也相當于把監管話題提上了日程,畢竟是嚴峻的污染問題,監管部門又將作何感想?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