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爆燃的事情有很多,但像發生在杭州的這起慘劇還是令人觸目驚心。
6月5日,杭州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隊發布警情通報稱,當日5時43分許,一輛浙A牌照的小型普通客車沿S2滬杭高速駛出杭州收費站時,碰撞收費站設施后起火,造成車上4人死亡。目前,公安機關正在對事故進一步調查中。
(資料圖)
據相關報道,出事車輛為一輛純電動SUV——上汽大眾ID.4X。根據公開信息,該款車型搭載的是NCM811(鎳鈷錳三元鋰電池)體系三元鋰電池,電芯由寧德時代(300750.SZ)提供。
根據現場監控顯示,當時事故車在進入收費站后并未減速,直接撞上收費站護欄,導致車輛在幾秒鐘內迅速起火。
?“收費站工作人員沒有出現傷亡的情況,目前死者身份已基本確定。”據一位知情人士稱,相關部門將對事發車輛進行檢測,事故原因還待進一步的調查。
媒體報道,事故車為一輛大眾ID.4X。據了解,該車是上汽大眾2021年推出的首款純電SUV。根據中汽協乘聯會統計數據,大眾ID.4X在2021年銷售23174輛,2022年銷售35378輛,今年一季度銷售3518輛。
據上汽 大眾官網介紹, ID.4 X產品采取“ 硬核電池包安全設計”,擁有“防磕碰全平式底盤”,所搭載電池擁有“338項品牌標準電池安全認證”。在電池包安全設計方面,公司對外宣傳,“120道飛行激光焊加持的底部護板,搭配全方位排布熱成型鋼梁,防止多方向撞擊對電池造成的傷害,讓你的電池包無懈可擊”。
據上海大眾公開資料介紹,ID.4X的電池通過在電池包中間層加入云母材質,靠云母遇熱體積膨脹1000倍的特性將電芯包住,從而保證熱量不蔓延到座艙,并將這個時間擴大到了至少17分鐘,為乘員贏得了更多逃生機會。同時,電池包上蓋采用的是比鋁合金熔點更高的合金鋼,就算發生爆炸,也會將沖擊力向車底傳導而非座艙。
公開信息 顯示,大眾ID.4X搭載的是NCM811(鎳鈷錳三元鋰電池)體系三元鋰電池,電芯由寧德時代(300750.SZ)提供。上汽大眾新能源乘用車均采用寧德時代電芯。【東吳電新】2022年1-9月部分車企&電池企業配對情況整理
新能源車主要成本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系統、電驅動零部件和整車其他零部件,其中電池成本占比高達40%。 目前新能源車常用的蓄電池以鋰離子動力電池為主,主要可以分為兩類:鋰離子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好,但之前受制于體積問題,主要用于商用車領域,隨著結構優化和技術進展,目前在乘用車領域應用有所回升。三元鋰電池相對來說體積小,能量密度高,在乘用車領域應用廣泛。NCM 三元正極材料按元素比例可以分為 111 型、523 型、622 型、811 型等,其中 622、811 型為代表的高鎳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成本低,是車企目前重要的著力方向。寧德時代早在2019年就在業界率先量產811體系產品,2020年其811體系產品在海外實現大批量交付。
采用高鎳NCM811正極材料的國產汽車;數據來源:各車企官網
這起事故,令人想起三年前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一場著名論戰——電池包針刺實驗。
2020年3月,比亞迪發布了全新的磷酸鐵鋰產品——“刀片電池”,并在發布會上祭出了業內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測試方法之一——針刺試驗,即模擬異物刺入電池貫穿內部,從而觀測動力電池熱失控后的反應。
經試驗,比亞迪公布了三種動力電池針刺對比測試結果,三元鋰電池產生了劇烈燃燒,表面溫度超過500℃,而磷酸鐵鋰塊狀電池雖無明火,但仍產生大量煙,同時表面溫度達到200~400℃。刀片電池在針刺測試中既沒有明火,也沒有煙產生,甚至連表面溫度都不是很高,只有30~60℃,連雞蛋都烤不熟。
對此,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外表示:"電池的安全和電池的濫用測試是兩回事,但有些人把濫用測試的通過等同于電池的安全。"外界將曾毓群此番回答看做是對于此前比亞迪相關產品穿刺實驗的回應。
在國標電池安全要求里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單體、電池包或系統導致的危險是指:(一)泄漏,可能導致電池系統高壓、絕緣失效間接造成人員電擊、電池系統起火等危險;
(二)起火,直接燒傷人體;
(三)爆炸,直接危害人體,包括高溫燒傷,沖擊波傷害和爆炸碎片傷害等;
(四)電擊,由于電流流過人體而引起的傷害。
工業和信息化部專門基于這些危險情況設計了電池安全的國標測試方法。此前國內電動車電池安全的測試使用的 2015 版國標,而后來發布的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中規定:
電池包或系統在由于單個電池熱失控引起熱擴散、進而導致乘員艙發生危險之前5分鐘,應提供一個熱事件報警信號,服務于整車熱事件報警提醒乘員疏散。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新國標取消了單體電芯針刺測試,將其作為熱失控的觸發條件之一。之所以這樣做,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一些動力電池的電芯單體無法通過針刺測試,故只能降低要求,在保障用戶有足夠的逃生時間的前提下,允許電池發生失控自燃的情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