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報評論員栗玉晨
以開放的環境科技體系帶動最新、最先進科研成果落地示范應用,是北京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的突破點。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已進入從量變到質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期。當前,結構型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節約與結構調整任重道遠,這就需要將科創之城的科技前沿優勢與國際創新理念、優化方法相結合,用開放的科技體系帶動有效治污。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日前舉行“北京市揚塵污染防治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揚塵污染防治工作思路、舉措及重點。其中,揚塵視頻AI識別、重柴車在線、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衛星裸地遙感等科技手段在揚塵監管中的運用頗為引人矚目。而這正是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個縮影。(相關報道見A3版)
揚塵是北京市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之一。多年來,北京市將清潔降塵納入“一微克”行動的四大重點治理領域,不斷深化揚塵管控工作機制,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針對揚塵問題具有的點多、面廣、易反復、難管理等特點,科技手段大顯身手。衛星天上拍、走航地上巡、AI精準識別,科技助力監管,摸索出“線索評估分析-精準溯源-督促問題整改”閉環管理模式。2022年,全市降塵量3.6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2.2%。
堅持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精細化管理力度,是北京這座科創之城這些年來實現生態持續改善的一大法寶。利用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人才薈萃的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從科學認知、決策支持、行業管控等方面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有效治污提供全面支撐,北京不僅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科技工作體系,也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科技創新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支撐。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水污染,還是針對重污染企業搬遷后土地的治理與修復、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科技都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北京充分利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一有利條件,圍繞“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綠色北京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規劃目標,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機理研究、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環境科技創新,爭取做到減污降碳工作機理更加清晰、責任界定更加明確、污染治理和綠色低碳技術更加可行,已成為北京通過科技創新支持生態環境改善和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大氣污染精細化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建設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生態保護與空間監管和減污降碳協同等方面,北京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五年來,近20個重大科研項目圍繞污染的來源與成因、時空分布、傳輸及演變特征、重點污染源全過程控制策略以及優先序等重點問題開展研究,提升對環境污染的科學認知。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為修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制定《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重要文件、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撐。環境科技的豐碩成果,為科創之城濃墨重彩增添了成色。
以開放的環境科技體系帶動最新、最先進科研成果落地示范應用,是北京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的突破點。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已進入從量變到質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期。當前,結構型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節約與結構調整任重道遠,這就需要將科創之城的科技前沿優勢與國際創新理念、優化方法相結合,用開放的科技體系帶動有效治污。
為此,北京一方面依托中科院等在京國家科技資源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智庫,加強京津冀環境科技合作,另一方面與意大利環境部、丹麥環保署等國家和地方的環境部門、大學及研究機構開展數十個合作項目,引進大量污染治理理念和先進技術,令動態化、精細化管控水平得以提升。
精準治污、依法治污的關鍵在于科學治污。只要我們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科創之城生態文明新畫卷必將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