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梅毒(俗稱花柳病)是一種經典性命病。 現代多用西方藥物治理,惟有記載,古時中國會用砒霜治療梅毒,絕對是一個以毒攻毒的手段。 中新網報道,中國古代沒有梅毒病例,故李時珍曾說:“古方不載,亦無病者。”明末清初,中國和西方各國就有一定的貿易往來,當時外國商人只許在廣州一地經商。
《酶瘡秘錄》作者陳司成考證,中國的梅毒病,首先由外洋傳人廣東,再傳播到東南沿海乃至全國。 據當代有關學者考證,中國的梅毒病,是由16世紀初駐印度的葡萄牙水手來華傳入的。
此性病因瘡的外形似楊梅,故名。 楊梅也稱梅毒。 據醫史學家考證,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通過海員和士兵使梅毒在歐亞兩洲迅速傳播。 大約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中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隨后向內地傳播。
陳司成的《酶瘡秘錄》是中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備的著作,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詳細記載梅毒流行情況。
陳司成,浙江海寧州(今海寧市)人,約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清康熙初年卒。 陳司成祖上八代為醫。 20歲時,陳司成與友人一起赴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友人嫖娼染病,歸后病臥,不敢聲張,私請陳司成診治。 陳司成閱讀先人醫書,遍檢各家秘方,竟治好了友人的花柳疾病。 陳司成后因家境敗落貧困,棄儒學轉學醫謀生,成為治療梅毒的醫學家。
陳司成認為,廣東氣候溫暖潮濕,容易引起霉變,以至于各種污穢之氣致病因素(病菌)聚積于此,到了春夏季節,濕毒與瘟疫相交織,使各種東西易腐爛霉壞,人則易受瘡瘍侵害。 此病是霉變引起疾病,叫做霉瘡。 因為梅毒的皮膚病變有的類似楊梅狀,故又稱此病為“楊梅瘡”或“楊梅大瘡”。
梅毒使人形隕骨枯、喪身絕育。 陳司成遂細察氣運、天時、病原傳染及患者嗜好,專心研究此病,成為中醫梅毒學家,并寫成《霉瘡秘錄》一書。
陳司成的《霉瘡秘錄》共收集病案29宗,包括各期梅毒。 關于梅瘡治療,均服用陳司成親自配制的生生乳而治愈。 生生乳即由砒霜等原料,經高溫燒煉而成。 陳司成反對直接用生砒霜,以防中毒,鍛煉后的砒霜可以毒攻毒。 陳司成《霉瘡秘錄》中記載的29宗病案,被他治愈的有28宗,只有一宗,因患者吝費罷藥未能痊愈,可見砒霜、水銀運用得當,對梅毒有特殊的療效。
清朝祁坤于1665年撰寫的《外科大成》,也記載了用砒霜和水銀加工水銀膏治療梅毒的情況。
雖然西藥對治療梅毒已有很高成效,但男士們還是最好安份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