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老了,就回故鄉住,門口有魚塘,屋后有菜地,一條小狗跟隨自己,還在田埂上撒歡。
在腦海里,無數次想起故鄉的風景,期待余生能夠葉落歸根。
(相關資料圖)
如果你有以上這樣的想法,那就不要急著做出決定。當你過了六十歲,退休了,生活也悠閑了,借助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的機會,去故鄉看看,和相知的人吃頓飯,就會明白該何去何從。
以下四個真相,你不得不知。
01
曾經和村里人爭來爭去,毫無意義。
有一個老鄉說:“長草的地方,你別動,一動就是別人家的金銀財寶?!?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的母親靠養豬賺錢。因此,對于豬草的需求特別大。除了去山里和田間尋找豬草,還要種很多的青菜蘿卜,用來喂豬。
為了多一點點菜地,母親把門口的一個野草堆整理了一番,準備種生菜。
大伯氣憤地走過來,說:“這是我家的地盤?!?/p>
母親說:“都荒了五六年了,也沒有具體的界線,怎么是你家的地盤呢?”
兩個人吵了很久,我的父親聞訊趕來,說:“一個亂草堆,誰想要,都可以?!?/p>
最后,母親給了大伯兩元錢,算是把地買下了。
隨著時代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民,進城定居了。大伯過世了,他的兒孫都在縣城打工。我們全家也過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
當村里人辦喜酒的時候,母親回村,看了那塊菜地,野草已經有幾丈高了。母親還把肥沃的菜地,送給了村里留守的老人,說“不要錢,大家隨便種”。
終于明白,那些爭來爭去的村里人,格局真的很小。巴掌大的地方,養育了巴掌大的格局。
02
故鄉物是人非,連鄉愁也荒蕪了。
魯迅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忽然有一個女人冒出來,說:“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原來是楊二嫂,靠做豆腐為生。魯迅卻真的想不起來了,使勁到記憶里找,還是空白一片。
心心念念的閏土,變得滄桑了,帶著孩子來看魯迅,卻不敢“朋友相稱”,而是畢恭畢敬叫了一句“老爺”。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曾經嬉戲的小河、爬過多次柳樹、和玩伴打鬧的空地、承載記憶的老屋、彎曲的小路......都已經改變了模樣。
你到村里的時候,就去周邊看看吧。還有多少“舊模樣”?也許一樣都沒有了吧。殘垣斷壁的地方,就是你住過的地方。新屋在公路邊,你一點印象都沒有。
上學的路,也荒蕪了。很多的村小都不見蹤影了?;蛟S曾經的學校,變成了養豬場,不忍直視。
你對故鄉越期待,越容易惆悵,一件件往事,都在扎心。
03
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很多熟人,請也請不來。
“來,親戚朋友們,今天是個好日子,喝酒,干杯”,有人提議,大家迎合。
放下酒杯,你會發現,身邊很多的人,都不認識。有人稱呼你“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只能點頭,表示贊許,孩子是誰家的,你猜不到了。
你以為在酒席上,會看到很多的熟人,但是“該來的,并沒有來;不該來的,倒是來了”。
農村辦喜事,多半有這樣的情況:請帖發了很多,電子邀請函,發出了好幾百個。但是多數的人,只是給紅包,并不會到酒席上來坐一坐。
一來大家都忙碌,不會因為一頓酒,就請假幾天,來來回回的車費都上千元;二來,很多關系已經淡薄了。
你不來,我不往,當親也不親。
《答與友人對酒吟》里說:“人均滿酌酒,聽我醉中吟?!?/strong>
想象中,你可以和老熟人吃吃喝喝,事實上,你只是被動地接受大家的酒杯。六十歲之后,你也是長輩了,并不是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
04
相聚時難別亦難,一些長輩,也許是一別永別。
《清明日對酒》里說:“人生有酒須當醉百,一滴何曾到九泉?!?
《古離別》里說:“離恨如旨酒,古今飲皆醉。只恐長江水,盡是兒女淚。”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最見不得“離別”兩個字了。你和故鄉見了一面,但是吃喝之后,就要匆匆忙忙地離開了。
此時,你會想起第一次離開故鄉,去遠方謀生;會想起逢年過節,來老家看望父母,團圓飯吃過了,一家人又要各奔東西。
父母在身后,反反復復交代,出門要小心,到了遠方,記得回信,不讓家里擔憂。
六十歲的人,父母還在嗎?多半不在了吧,只有那一座矮矮的墳,埋住了故鄉的靈魂。
和故鄉的人見一面,真的好難,尤其是去了外省的人。但是離別也難,很多老人,也許接著喝酒的機會,看到了,以后就只能是永別了。
生命是脆弱的,時光是無情的。你沒有辦法阻擋時間的腳步,既然走出了兒時的那片土地,就只能繼續遠行。
05
所謂來日方長,其實就是“世事無?!?。
人到了六十歲之后,會想一想去故鄉如何,但也僅僅是想想,不要太較真。
很多情懷,相見不如懷念。
一輩子,到底有什么?就如《隱入塵煙》的作者說的一句話:“人間,是抹去了脂粉的臉。蒼白、寒涼。”
歲老,才知人生;歲寒,才知松柏。褪去了人生的繁華,再去看過往,就顯得通透了。
隨遇而安吧,故鄉也留不住靈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