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烏克蘭這片土地,在歐洲歷史上幾乎是兵家必爭之地,主要還是因為當地肥沃的土地,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歐洲古人對于糧食的看重絕對不低于現代人。但就在這片讓歐洲國家眼饞的土地上,卻發生了一次罕見的大饑荒,數百萬人餓死在街頭。
從歷史上的角度上看,似乎造成這場大饑荒的“人為因素”大于“天災因素”,一切和蘇聯脫不了干系。那又為何蘇聯要在烏克蘭制造這場讓人震驚的大饑荒?為何死亡人數只是模糊的數百萬,不能精確?要知道,當時的大饑荒發生在1933年,距今也只有88年,連二戰那么復雜的戰局都能統計死亡人數,饑荒不至于得不出準確死亡人數。
其實這還要說到蘇聯政府的隱瞞,與饑荒有關的消息還是烏克蘭那些逃出來的難民在歐美國家首先陳述的。又因為關于大饑荒的主要報道集中在美蘇冷戰時期,其中夾雜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攻擊,報道中死亡500萬人,死亡700萬人,死亡25%人口的消息比比皆是。
雖然準確數字無法得出,但是死亡人數達到數百萬人卻是共識。而這一切離不開蘇聯的推動,至于蘇聯為何如此行事,還要說到蘇俄時期推行的“軍事主義”政策。經歷了十月革命的蘇俄,意識到了糧食和軍隊同樣重要,只有壟斷了糧食的分配權才能促進團結。
所以,延續了這一政策的蘇聯在糧食上同樣進行了壟斷處理。要知道這種壟斷不僅僅發生在戰時,就連平時也在時刻執行。任何人不能私藏糧食,所有人只能等待蘇聯政府的分配。
大量的搜糧隊伍抵達了蘇聯的農村,將所有的糧食全部搶走,只留下夠次年播種的糧食種子。而這種行為也招致了蘇聯農村地區的反抗,一度對蘇聯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沒有辦法,蘇聯只能暫時中斷了糧食壟斷的政策。
雖然行動暫時中斷了,但這只是蘇聯政府的權宜之計,他們打心里還是堅持糧食壟斷政策。所以在蘇聯穩定,斯大林執政之后,糧食壟斷政策再次被執行,安撫農民的“新經濟”政策徹底被拋棄。
而一直是蘇聯主要糧食供應地的烏克蘭,就成為了斯大林著重關注的地區。從1932年年底開始,大量的搜糧隊再次抵達了烏克蘭,他們不僅帶走了所有可食用的糧食,甚至連種子都沒有留下。
斯大林變本加厲地在烏克蘭搜刮糧食,更像是一種對烏克蘭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因為在斯大林的要求下,蘇聯軍隊還封鎖了烏克蘭的主要通道,不允許因為饑餓想要逃離的烏克蘭人離開。
時間不需要太久,幾乎所有食物都被搶走的烏克蘭人很難堅持多長時間,再加上沒有種子,1933年的烏克蘭幾乎顆粒無收。隨后大饑荒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又因為蘇聯的封鎖,烏克蘭人無處可逃,只能在當地絕望地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