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龐華瑋廣州報道 隨著私募新規的影響,一方面,私募備案降速,無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數量,還是私募產品備案數量,5、6月份都出現斷崖式下跌。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注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逼近去年全年總量。
(資料圖片)
業內認為,上述情況與私募相關新規有關。
不少私募已開始“自救”,有的“自練內功”,有的在找資金型的股東,有的“抱團取暖”。
5月以來,私募行業出現了震蕩。
一方面,私募備案降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數據統計,今年5、6月份,僅有1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相比今年前四個月的33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增速暴跌。
同時,5、6月份私募產品備案數量也同樣下跌。5、6月份產品備案數量為2762只,而今年前四個月累計為12470只,5、6兩個月產品備案僅占上半年的18%。
對此,一位華南私募基金人士表示,“無論是管理人備案還是私募產品備案,現在數量都極速下降。”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總監付饒表示,正常來說,每月都會有數十家私募機構通過備案,但2023年,受到宏觀經濟和市場的沖擊,備案熱情整體不及2022年。
另一方面,私募的出清速度在加快。
據記者統計,5?6月份注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172家,今年上半年注銷的私募數量達到1901家,已接近2022年全年注銷的私募基金數量2210家。
業內認為近期私募備案降速與監管新規有關。
4月28日,中基協就新起草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以下簡稱《運作指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運作指引》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募集、投資、運作管理等環節明確了底線要求。
其中,備受關注的內容有:“初始募集及存續規模不得低于1000萬元”、“申贖頻率不得高于每月一次”、“鎖定期不少于6 個月”、“雙25%”、“杠桿率不得超過200%”、“禁止結構化發債”等規定。
此外,今年2月24日,中基協發布了修訂后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及配套指引,自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辦法》要求,管理人實繳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私募基金規模不低于1000萬元,私募法人或高管要有5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投資于單一標的的基金認定標準等規定。
上述新規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募集及存續門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初始實繳募集資金規模≥1000萬。除市場波動導致凈值變化外,連續60個交易日資產凈值<1000萬,進入清算流程。
根據朝陽永續的數據,截至2023年一季度,正在運作的證券私募產品約9.5萬只,其中約3.6萬只產品規模在500萬以下。
有業內人士估計,如果按新規1000萬以下產品被清掉,全行業有50%以上的產品可能逐步清掉。
付饒表示,五月私募新規發布后,證券類私募的創業成本提高,可以預期到成立新公司的熱情會有所下降。但沒料到5月證券私募管理人備案通過數量為0。
“可能是新規發布后,協會在通過備案的過程中對管理人提出了要求。”付饒說。
“之前門檻相對低,新規要求產品備案資金達到1000萬的門檻攔住了不少備案需求。”一位私募高管說。
有業內人士認為,私募新規將使私募行業加快洗牌。最終實力較弱的小私募可能退出,不過,同時大私募產品成立壓力也有所增加,私募未來將謹慎發產品,疊加鎖定期的安排,募集資金可能越來越難。
一位私募公司CEO表示,目前私募新規對行業新基金的活躍度及部分增量資金有所影響。
“要達到新規的要求,產品申請登記備案會非常難。”上述私募人士說。
談及對目前大量的私募基金公司的影響,上述私募人士表示,“要整頓,未來私募數量肯定要下降。”
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大多認為,新規提高了私募基金備案門檻,未來證券私募基金備案數量可能會大幅降低。同時,在新規之下,現存私募機構或者產品可能會因不符合要求而大量退出。
“半年之后,或到期之后,可能會出現強制出清。”一位華南私募人士推測。
其表示,未來私募總數量會縮小,強者留下,小基金會退出。監管在加速這個進程。
一家北京基金公司總經理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整個私募基金行業來說,至少有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要掂量掂量難度,即使拿到備案和牌照,之后的運營成本和發展的難度都會大大提高,比如說,成立一只基金要1000萬,而且要存續規模至少1000萬以上。實際上這對很多剛剛起步的公司和團隊來說呢,難度不小。
二是對現存的私募基金來說,運營成本將大幅提高,后續發展,包括維護基金牌照所付出的人力資金都會大大提高,會造成私募機構運營和成立的難度大幅提高,最終讓私募行業的參與者數量將大大減少。
多家接受采訪的私募都認為,對于私募來說,最終“剩者為王”,在新規下能保留下來的私募將“物以稀為貴”,市場上的資源會集中在一些有實力的私募身上,而大量小私募將會退出市場。
目前私募如何應對?
一位華南私募人士說:“私募機構通常一邊等待、延期產品備案,一邊選擇個人證券戶、通道或合作方式先開展業務。”
上述私募人士告訴記者,“有同行已經在清理規模在1000萬以內的一些產品了,在做清盤。如果不清盤這些小基金,要新備案基金產品會比較難。因為要新備案一個產品,相關部門要倒查公司所有的產品,看所有產品是否合規,以及所有產品的托管合同是不是按照新規進行了修改和更新,如果沒有的話,這個新產品是不讓備案的,現在備案產品不容易通過。”
對于私募來說,另一個麻煩是來自資金。
“現在私募產品要達到1000萬才能備案,以前大家通行的做法是先整個100萬,最多兩三百萬,然后先把這個產品備案下來,再找投資者認購。”上述私募人士說。
該私募人士解釋,“因為備案產品有一個空檔期,如果現在讓1000萬放著,至少得放半個月,時間長的要放一個多月,甚至兩個月,這段時間最多支付銀行活期存款利息。對此客戶不太能夠接受,所以才會產生大量的小產品,也即大家俗稱的‘殼’。”
“現在要募資到1000萬才能成立產品,能一次拿出1000萬投資的人很少,或者要找多個投資人才能募集齊1000萬,難度加大了很多,大家都在找這樣的客戶,競爭只會更加的激烈。”上述私募人士說。
私募公司最很煩惱的是,原來的老產品也要符合新規要求,要更改基金合同,涉及到作為托管方的私募基金客戶,最麻煩的是對方不配合。
此外,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還有一個難題。
“有些管理人的投資風格,喜歡投單個產品,單標滿倉,或者是五零倉,這樣做原來是允許的。現在要求某只個股或債券只能投25%,管理人的操盤風格要改變,這對管理人有很大影響。”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說。
一位量化私募基金公司總經理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私募面對新規的應對有三個方法:
第一,私募基金要自練內功,足夠優秀才能夠留下來。
第二,靠“引進”,比如公司資金不足,就要引進資金型的股東,操盤不行,就要引進操盤型的股東,比如引入新合伙人。
第三,抱團取暖,比如你有資金,我有操盤實力,相互提供資源。
“近期大家正在組建這樣的討論群,比如有一兩百人的微信群,或者是通過現場開會、騰訊會議探討新規應對的共同問題。”上述私募人士說。
對此,一家私募公司總經理坦承,“最近我們開始去尋找一些資金型的股東。”
“追根究底,其實對于私募來說,最重要就兩個能力:一個是操盤能力,一個是募資能力,只能從這兩方面去加強來做應對。沒有其他的辦法。”上述私募公司總經理說。
2023和百萬基民在新浪財經定投基金,一鍵購買抓住更好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