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查詢平臺上,求職者可以查詢到一些企業“變相裁員”、“無加班費”等信息。 (網絡截圖)
天津北方網訊:職場有“背景調查”一說,指大公司對應聘者的學歷學位、工作履歷、社會關系等進行調查,以過濾弄虛作假的應聘者。
然而,近年來,求職者的權利意識開始增強。部分“90后”求職者在投簡歷、面試等階段,會利用數據庫、查詢工具等了解目標公司的工商注冊、勞動仲裁、涉訟風險等信息,避免進入不良公司或者灰色產業;還有一些求職者,會借助貼吧、職友社區、論壇、小程序等工具尋找目標公司的在職人員,從內部了解目標公司的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管理風格等信息,過濾掉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公司。
(資料圖片)
相關法律人士指出,近年來,在職人員由于公司業務涉嫌違法因而被調查的案例明顯增多,尤其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寫入刑法后,不少剛畢業入職的大學生涉案。此外,一些財務會計人員也會因所在公司的涉案事件被牽連而陷入麻煩。因此,在數據信息時代,大學生求職應聘應具有風險意識,對公司做“背景調查”和“信用調查”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
追求高薪,程序員踩了“雷”
有著8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曉宇(化名),兩年前從一家大型教育信息公司辭職。在待業期間,他接到了公安部門的電話,要求他協助調查此前任職公司的相關案件。接到這個電話,他非常驚訝。公安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這家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炒作虛擬貨幣”,而曉宇作為程序員曾經參與開發了信息平臺和相關交易軟件,屬于“涉案人員”。
曉宇記起,他于2019年下半年入職這家公司到2021年上半年辭職,前后不過1年半的時間,當時這家公司開出的薪資比其他公司高30%。受新冠疫情影響,他大部分時間都是遠程辦公,很少去公司。公司在2020年轉型“在線教育”,開發了網絡直播課堂、在線答題交互平臺、積分商城等一系列軟件,用于拓展業務。
2020年初,曉宇接到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下派的任務,參與開發這些軟件的部分模塊。在開發積分商城平臺時,該公司“產品經理”和“技術負責人”提出,要求實現家長、學生用現金兌換積分、答題兌換積分、積分兌換課程、積分購買教材、積分增值計劃與積分游戲等功能。當時公司領導表示積分平臺可以讓學生和家長的參與性更強,激勵更多學生加入該平臺。
然而公安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這家教育科技公司的“積分商城”,涉嫌誘導家長高額充值,而且“積分”類似于虛擬貨幣,最終該積分平臺突然關閉了提現、交易等功能,讓一些學生家長損失巨大。尤其是該平臺鏈接了體育競猜游戲,讓很多青少年學生沉迷于其中。
這是曉宇沒想到的,他對開發軟件、編寫程序的最終用途并不知曉。此前任職多家公司時,他接到任務就編程,很少過問這些軟件和平臺最終是怎么使用的;至于是否合法合規,他認為這是公司法務部門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然而,當他咨詢律師后得知,自己的想法太簡單了。身為程序員,開發設計軟件平臺,如果軟件被用于違法事項,程序員便屬于涉案人員,需要配合相關調查。如果知曉該軟件用于非法交易而自己卻置之不理,更要根據涉案金額、社會影響等被追究法律責任。
在配合調查的40多天里,曉宇每天都寢食難安,他很害怕自己被判刑。最終,相關部門調查認定,他對公司涉嫌違法交易的情況“知曉程度較低”,而他又沒有主動犯罪的意識,最終決定對他不予起訴,曉宇這才終于松了一口氣,但是,他想以后再找工作時一定要謹慎,接到工作任務后也要仔細了解軟件的用途,避免再次遭遇類似情況。
曉宇的一些同學和同事就沒有他這么幸運了。他的一位大學同學6年前被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聘為CTO(技術負責人),參與開發在線交易平臺,結果該公司被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該同學也因涉案較深而被追究法律責任,不僅退賠了其任職期間所有的工資和獎金,還留下了違法犯罪的人生污點;而該公司的一些程序員也因“幫助信息網絡犯罪”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現在,曉宇在同學群、程序員群交流求職應聘經驗時,發現很多程序員都已有風險意識,開始主動調查目標公司的相關信用信息。一些程序員反映,他們會通過天眼查、企查查等軟件了解目標公司的法人是否屬于失信人員,公司是否涉案涉訴,是否被各地工商、金融等主管部門處罰過,是否有勞動仲裁信息等。還有程序員表示,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的企業信息信用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庫等查詢相關公司的詳細信息。
曉宇去相關平臺查詢發現,當時他任職的那家公司,早在2019年就有涉案訴訟信息,該公司也被多地的家長和學生投訴。“如果提前知道這些信息,我就不會入職這家公司了。”曉宇這樣感嘆。
律師張春銘指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于2015年寫入刑法。2022年,最高檢察院的數據顯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已經成為我國刑事犯罪起訴人數第三多的罪名,涉案人數急劇增長應引起社會各界重視。而且,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涉案者多為本科以上學歷、民營企業或科技企業的從業者,不少是程序員和軟件開發者。
“這體現出一些高學歷求職者的法律意識淡薄,為了追逐高薪而加入灰色產業公司,最終留下案底。從長遠看,應加強大學畢業生的價值觀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讓他們在求職時擺正心態,對所加入的公司有更多的了解,對自身的業務和工作也要有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張春銘說。
策劃師遇到不良公司
4月份,河西區求職者夏菲向某快消品營銷公司投遞了簡歷,應聘“營銷策劃師”一職。在面試時,公司招聘負責人提出,應聘者根據公司的產品和自身的社會關系擬寫一份營銷策劃方案。為了獲得該職位,夏菲非常用心,她耗時兩天,寫出了一份全面、可行性強的營銷策劃方案,提交給了公司。
然而,自從方案提交給公司后,她在家等了10天也沒有接到公司的回復。5月初,夏菲突然發現,該公司在市場上做營銷活動,而營銷宣傳、落地點位、合作單位等均和自己提交給公司的方案相同。夏菲在職友論壇打聽消息得知,該公司在招聘網站上發布的信息是“假招聘”,招聘過程中套取應聘者的策劃方案,但卻不錄取任何求職者。
而且,夏菲在職友論壇上了解到,近兩年,為了縮減成本,不少公司都在“假招聘”,涉及的崗位包括:營銷策劃、軟件開發、文案策劃等。一些公司在經營中遇到問題而公司內部沒有人能解決困難時,便發布招聘信息。在招聘過程中,套問求職者如何解決某些問題,而在得到答案后,便拒絕所有求職者的應聘申請。
遇到這樣的公司,夏菲感到非常無奈。為避免再次“踩坑”,她下載了多個職友交流平臺,在平臺上發帖求問,了解目標公司的一些信息。后來,她想入職一家銷售進口商品的公司,在職友交流平臺上詢問后得知,“公司老板常年在國外,現在經營狀況很不理想,公司隨時可能解散。”得到這樣的信息,夏菲就不再向這家公司投遞簡歷了。
夏菲想入職一家新媒體文化傳播公司,她在職友社區發帖詢問后,有熱心網友回復稱,該公司負責人喜歡“畫大餅”,打擊新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終用精神控制下屬。而夏菲是一個主動性強、策劃能力強的人,在得到這樣的信息后,她放棄了加入這家公司的想法。
最近,夏菲想應聘一家新能源公司,她通過一些查詢工具、小程序、數據庫得知,該公司是初創公司,成立不足一年,也沒有涉案、被投訴等信息。她在職場論壇里詢問,想了解一下該公司的情況,有熱心網友回復,該公司名為“招聘”,實為找合伙人。招聘網站上發布高薪信息以吸引求職者,一旦求職者有意向,公司會給求職者“洗腦”,讓求職者投資入股該公司。后期,公司既不支付求職者勞動報酬,還從求職者身上獲得一筆資金。這樣的經營模式,讓夏菲很感意外。她想,肯定有其他求職者被“洗腦”,這樣的“招聘”不知道要讓多少求職者上當,招聘平臺應該擔負一定的責任。
與夏菲一樣,當前有很多年輕的求職者會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數據庫、小程序等查詢企業的信用信息,以及管理方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信息。年輕求職者個性強,喜歡自我表達,希望發揮自身特長,因此他們對管理死板、制度苛刻的公司“敬而遠之”,拒絕加入。“提前了解企業文化等信息,可以避免入職后不適應,這是非常必要的。”夏菲這樣表示。
“雙向選擇”更應“雙向透明”
在職場上,企業曾經是強勢的一方,他們可以通過“背景調查”過濾掉一些求職者。但是,隨著年輕勞動者的權利意識增強,他們認為自己也可以是主動的一方。如果求職應聘是“雙向選擇”,那么,他們也可以選擇不加入那些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公司,優先選擇那些對年輕人友好的公司。
在大數據和信息時代,一些商業公司整合各方資源,開發出了企業信息查詢軟件、企業信息查詢App、小程序等,可供社會人士查詢使用。這些數據和信息查詢平臺為年輕人提供了便利,也成為他們入職應聘的必備工具。
一位企業招聘人員也表達出某些擔憂,他所在公司的負責人在各地都有關聯公司,在信息查詢平臺上,外地的關聯公司的涉案信息也會被全部顯示出來。此外,公司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合同糾紛、仲裁案件等信息也可以被查詢到。他覺得這會成為公司的“負面事項”,會影響公司的招聘和后續經營。
對此,更多的年輕求職者認為,企業招聘是“雙向選擇”,更應“雙向透明”。如果一家企業總是濫用強勢地位,侵害勞動者權益;對用戶和客戶也不友好,發生各種糾紛而被投訴;藐視國家法律,而被處罰、被警示,這些信息都應被求職者知曉,讓他們做出自我判斷和選擇。
“在信息時代,如果只能企業調查入職者,而求職者不能調查了解企業,那么這是不公平的。同時,由于入職某企業而給求職者帶來涉案風險,這種情況是應該可以通過信息調查盡量提前規避的。綜合來看,求職者對意向企業的調查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律師張春銘表示。(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