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于文仲(左一)帶隊訓練。
天津北方網(wǎng)訊:立秋之后,早晨已有些微涼,可“水滴”體育場外訓練場的跑友們早已跑得渾身汗透。每周三、周六和周日早上5點半左右,于文仲夫婦就會來到“水滴”體育場,組織跑友們集中訓練。今年69歲的于文仲是有著40多年中長跑經(jīng)驗的教練員,從市體育局退休后,他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創(chuàng)建“于文仲教練公益馬拉松訓練比賽交流平臺”,錄制教學音頻,開通教學直播,義務為全國2000多名跑友傳授專業(yè)的馬拉松訓練經(jīng)驗。他常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力量,促進中長跑及業(yè)余馬拉松運動的發(fā)展,以公益的形式傳承馬拉松精神。”
(資料圖)
線下,從幾個人到2000人
初見于文仲教練,是在早晨6時的“水滴”外訓練場上。他身姿挺拔地站在跑道內圈,衣領上夾著麥克風,脖子上掛著四塊計時秒表,對迎面跑過來的隊列掐表報數(shù)。正在跑道上訓練的跑友們,是來自本市及其他省市的馬拉松愛好者。他們中有消防員、醫(yī)生、教師,還有公司職員、學生、退休人員……有常年跟著于文仲訓練的,也有不少是慕名而來,新加入的。
“我是1971年天津成立田徑隊后的首批隊員。退役后先是被分到了市體校組織田徑班,之后我又帶著一批隊員回到天津隊,組建了本市第二支田徑隊。”于文仲說,退休后,他和妻子王幼芬經(jīng)常到家門口的南開大學操場晨練,熱心地給幾個跑友做訓練指導。沒想到,憑借著跑友間的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跑友甚至是外地的跑友找到于文仲,向他請教長跑技巧。
“從一開始的幾個人,到十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現(xiàn)在粗略算算,這么多年應該教過兩千多人跑步了?!爆F(xiàn)在來找于教練學習的跑友越來越多,遍布全國18個省市,于文仲沒有覺得累,“只要他們愿意學,我就愿意教。”
線上,從音頻到公益直播
2016年,于文仲成立了“于文仲教練公益馬拉松訓練比賽交流平臺”。如今這個平臺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公益馬拉松平臺,已舉辦10多場大型馬拉松比賽。他還在喜馬拉雅App上開通了自己的賬號,錄制教學音頻供大家收聽學習。當時于文仲已經(jīng)有62歲,對錄音技術并不熟悉。他采用了最“笨”的方法,把50分鐘的課程通過微信語音一句一句地發(fā)在跑友群里,然后用另一部手機錄下來,錄完了再回放一遍,確保自己滿意再上傳到網(wǎng)上,這樣全國的網(wǎng)友都能聽到。
有了短視頻平臺后,于文仲又開始學習短視頻錄制、制作,晚上還開通了教學直播,錄制的560條短視頻,不僅有跑步的專業(yè)知識,還著重傳授如何避免運動損傷,如何進行康復訓練,讓全國的跑友們受益。
記者采訪時,一名滿頭大汗的跑友跑過來,要找教練合影。這名跑友叫楊慶友,遼寧鞍山人,已有5年跑齡。他這次是開車送孩子到保定上大學,凌晨一點多途經(jīng)天津,特意找了離“水滴”近的酒店住了一晚,就為了參加一次于教練的線下培訓,和教練合張影。“我之前是通過直播跟教練學習,受益匪淺。特別羨慕天津的跑友,有這么專業(yè)的教練進行指導。”楊慶友激動地說。
家庭,賢內助鼎力支持
“于教練是教人跑步,我是給人拍照。”于文仲的妻子王幼芬為了支持丈夫的公益事業(yè),每次都和他一起走進訓練場,為跑友們拍照、錄制視頻。跑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王姨”。漸漸地,夫妻倆也相互稱對方“教練”和“王姨”。
“王姨”就像是跑友們的大管家,管拍攝、管接水、管看管物品……一個跑友過來問“王姨有紙嗎?”記者就看她從挎包里拿出一個小布袋,從里面倒出一卷紙,細心至此。
“王姨”退休前是一名會計,既不懂跑步,也不會攝影,但為了支持于教練的工作,她摸索著學會了拍照、錄視頻、修圖和剪片子?!坝械呐苡训谝淮卧谝曨l里看到自己跑步的姿勢,跟我說‘原來我跑起來是這個樣子的’。他們會對照著糾正錯誤,精彩的瞬間也能留作紀念。”王幼芬說。
“王姨”前些年確診了乳腺癌,動了大手術,在訓練場上消失了一段時間。于文仲只說“王姨”感冒了。時間一長,瞞不住了。好多人主動去醫(yī)院看護,照顧“王姨”。如今,“王姨”重回訓練場,依然堅持為大家服務。
夫妻倆唯一的孩子在國外,已結婚生子。但為了把公益馬拉松訓練繼續(xù)下去,他們暫時放棄了和孩子團聚?!巴跻獭闭f到這眼眶已經(jīng)濕潤了,“教練一輩子干體育,愛體育,我們相互扶持這么多年,不能讓他的心血浪費。”
未來,希望把公益做下去
近十年時間,于文仲把公益馬拉松訓練當成了自己的一份公益事業(yè),也有熱心企業(yè)參與進來,提供一些物資支持?!拔蚁M压嫫脚_一直辦下去,讓業(yè)余馬拉松愛好者跑得更遠、跑得更久、跑得更健康。”于文仲還希望,等他歲數(shù)再大,無法再繼續(xù)下去的時候,有人能夠接過接力棒,讓這個公益平臺持久地發(fā)展下去。(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