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理想汽車,不少讀者并不會感到過于陌生,畢竟其作為當代新能源市場造車新勢力中的第一梯隊,理想汽車自發布以來便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關注。早期的理想汽車憑借著理想ONE車型以及精確的市場定位迅速火爆市場,并且在完成品牌口碑積累后開始更新換代,有理想ONE一臺車打天下的局面逐漸演變到了L7、L8以及L9三款車型共同支撐理想汽車產品矩陣。
【資料圖】
但對于理想汽車的爆火,背后卻似乎隱藏了一個當今汽車圈內的“怪相”。作為30萬級別的理想汽車,其本身卻依舊使用了較為古早的增程式技術,并且在沒有更多創新配置的情況下,憑借著內部配置的堆料,完成了30萬臺的優秀交付量。這樣的數據相比于同是造車新勢力的蔚來,顯得是如此的輕松,畢竟理想汽車相比于蔚來汽車,30萬交付完成的更快、更輕松。沒有換電站、沒有快充樁、沒有純電;只有舒適的座椅,有車內的多塊大屏,和一臺增程器。
瘋狂堆料,比科研技術更能夠打動消費者?
對于理想汽車而言,或許并不能夠用堆料便能取得成功來形容。更大程度上,理想汽車的配置更能夠滿足消費者對于一臺好車的想象,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30萬的購車區間內去選擇理想汽車,這其中就有著理想汽車精確定位的功勞。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理想汽車確實比將購車費用分配在科研的其他車型要“香”上不少,畢竟消費者購車便是要站在使用的角度上思考,而理想汽車便是這樣抓住了用戶的痛點,以“車里坐著舒服,屏幕多”這種簡單粗暴的優勢占領市場,或許這便是中國消費者的剛需,省錢、續航無焦慮,車里空間大還舒服。
如此看來,堆料相比于科技研發,更能夠將成本展現在消費者眼前,也就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科技上的缺失,理想汽車未來渺茫
雖然理想汽車憑借堆料以及切入客戶痛點在現如今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新能源市場向前的腳步卻并不會因理想汽車而停止,未來的新能源市場依舊比拼的是技術含量,雖說理想汽車在近年來也開啟了自身技術的發展以及改革,預計推出多款純電車型進行轉型,可已經被打上“增程式”標簽的理想,轉型后真的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嗎?
先不說理想汽車在轉型后是否還能夠被消費者所接受,單說未來改為純電車型后,該如何與一開始就在純電領域研發的造車新勢力進行競爭呢?可以說,理想汽車純電技術自研的落后,讓它發力的時間比別人更短,但與此同時市場是在進步的,硬件、軟件技術都在。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理想要追平業界主流的純電水平,尤其是續航、補能方案,這些之前它從不涉足的領域。
汽車投訴網: 理想汽車的轉型之路,顯得更為艱難
對比與蔚來以及小鵬,理想汽車在科研方面顯然強度不足,這也使得理想汽車在未來向純電領域發展時更容易遭受到市場的沖擊,畢竟消費者為何會選擇剛剛入場純電車型的理想,而不選擇在純電領域耕耘多年的其他造車新勢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