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為期10天的第20屆上海國際車展落下帷幕。這是疫情三年后中國第一個國際性車展,自主品牌崛起,汽車出口大增,新能源汽車產業勢頭強勁,中國汽車產業正如傲雪之梅從容綻放,經過疫情淬煉的汽車產業以飽滿的精氣神擁抱全新的時代。
既要穩住當下的節奏,又要為未來積蓄力量,穿越寒冬談何容易?面對這道論述題,以北汽集團為代表的骨干汽車企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資料圖】
在北汽集團的答卷上,核心觀點是“向新向上向未來”,支撐論據首先是一季度經營情況——北汽集團實現整車銷量41萬輛,同比增長11.2%,以大幅跑贏大盤的成績打響“開門紅”;然后是悉數在上海國際車展中亮相的整齊陣容,北汽集團攜極狐、北京、北汽福田、北京奔馳、北京現代五大整車品牌帶來16臺產品和6件技術展具,自主、合資聯袂集結;此外還有頗具前瞻性的戰略,極狐和北京兩大自主品牌在技術、產品、品牌上全面煥新。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研讀這份答卷,充滿自信的北汽發展觀撲面而來。
向新向上向未來,最需要的是方向堅定。戰略引領發展,在不斷的探索中,北汽更加堅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明確了聚焦主業、開放合作、改革創新、減量提質、黨建引領的“五個發展”舉措。
向新向上向未來,最重要的是目標明確。做強自主品牌是北汽集團高質量發展頭等大事。在此次上海國際車展,極狐和北京兩大自主品牌在技術、產品、品牌上全面煥新,是近年來北汽聚焦自主、創新驅動轉型成果的集中展現。
向新向上向未來,最關鍵的是節奏穩定。汽車業群雄逐鹿,浩浩湯湯,若被大勢所裹挾,很容易迷失自我。以今年初甚囂塵上的價格戰為例,北汽依然踐行“造好車、賣好車”的承諾,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在紛繁蕪雜的發展環境下,堅定做自己的事。
先有方向感,再有目標感,然后是節奏感,這“三感”分別代表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層層遞進,說的正是一家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叭小焙弦?,同頻共振,以大方向指引小目標,從更長的周期圖謀未來,才能真正干出結果、干出業績。
這其中,節奏感要根據行業、市場環境和自身實際狀況把握發展的快慢、緩急。把握不好節奏,再好的方向和目標也是鏡花水月。不疾不徐,從容自若,這是北汽集團對節奏感的理解和詮釋。
發展有快有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速度更要比耐力。自主品牌發展絕非坦途,北汽早就明白這個道理。近年來,北汽集團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完善構建“科技北汽”,在三電、氫燃料、智能網聯、整車架構、越野底盤等關鍵技術領域形成行業領先應用,科技創新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越是急迫的需求越需要長遠的布局。行業格局變化加快,北汽集團卻選擇了下“慢功夫”,夯實基礎研究,做強共性研究。未來5年,北汽集團將投入超過500億元打造“科技北汽”,研發人才招聘比重預計超過50%。一快一慢之間,體現出北汽蓄勢的耐心,更是向未來的決心。所謂開掛,不過是厚積薄發。
一枝獨秀的美,難抵百花齊放的蓬勃興盛,行業發展亦是如此。在自己穩步前行的同時,北汽集團承擔起“鏈長”責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印跡之中。這可能是北汽穩步增長的“密碼”之一。
三年來,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縱觀北汽發展軌跡,有韌勁、有后勁成為最為顯著標簽,這也是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縮影。不管風云如何變幻,始終順勢而變、應勢而動,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穩定節奏。
看待發展這個話題,北汽從來不以年計。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北汽從來不只看眼前。如果再將歷史周期拉長一些,過去這三年也只是馬拉松長跑中的一小段,而未來的成就,此刻正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