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結束,時間步入2023年之后,消費熱情的復蘇,經濟的提振已經成為我國各行各業共同趨勢,然而在接二連三的大幅讓利、降價促銷之后,汽車行業卻極為反常的未能迎來銷量提振以及消費熱情的升溫。
或許是因為有許多車企打著降價的旗號玩套路,也可能是當下車市已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總而言之,根據乘聯會統計的3月份我國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來看,158.7萬的銷量以及0.3%的同比增幅,對比起降價的幅度確實有些慘淡。
難道中國車市就要陷入沉寂了嗎?針對這一情況,北大國發院院長兼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5月6日舉辦的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國的汽車產業依然存在很大的潛力,當下的汽車銷量在3000萬輛左右,還有很大的空間,最高峰達到4000萬輛應該問題不大。除此之外他還表示,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城市的限購政策沒有必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限購更沒有必要。
(資料圖)
簡單來說,這位專家對于我國車市的未來是持樂觀態度的,并且他的言下之意實際上就是說在許多地區城市放開當下的汽車限購政策之后,車市的銷量就能夠得到一個有效且幅度不小的提振。
對于這個觀點,筆者個人也是持贊同意見的,因為當下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大城市普遍存在汽車限購,牌照限發的政策,基于這一類型的政策,生活在這部分城市的一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無法擁有自己的汽車,若是政策能夠放開,銷量的提升是一定的。
以上海為例,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地區歷經10年的時間已經累計推廣了綠牌新能源汽車超100萬輛,該類車型的年均增幅基本保持在40%左右,而在相同時間內,上海通過競拍釋放的藍牌額度總量也在118萬輛左右。
具體到年來看,2022年全上海市的綠牌增量在33萬輛左右,而藍牌僅為18萬輛。而綠牌新能源車在上海的增速之所以如此之快,最大的原因就是綠牌新能源車在上海地區不限購,無需額外花費高昂的費用去獲取車牌。同理,這樣的政策如果能夠在諸如上海之類的“上牌難”城市放開,那么短時間內的效果一定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這些大城市之所以會限購,最大的原因就是機動車保有量過大導致城市道路過分擁擠,基于這一現狀若是放開牌照限購,所帶來的影響除了汽車銷量的提升,城市擁堵的加劇也是必然會出現的情況。
對于這一影響,姚洋表示可以采用一些方式讓大家少開車,而不是限制購買,他給出的建議是,可以采用諸如收取擁堵費,或是像新加坡、倫敦、北京之類的城市采取進入內環就收費的方式來減少大家的用車頻率。對于這一操作,筆者只能表示不敢茍同,既想通過政策的松綁推動汽車銷量的提振,又想讓大家買了車以后不要開車,這樣的行為確實有點“奇葩”!
寫在最后
綜合來看,當下汽車消費市場的不冷不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限購、汽車普及率到達高點、部分車企的套路、持續性的降價引發的觀望心態都是原因。上面這位專家提出的開放限購確實是提振銷量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這樣的做法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也是短期的,所輻射的范圍也僅限于部分一、二線大城市,同時引發的擁堵問題也是無法讓人視而不見的,更何況他所提出的擁堵稅,讓老百姓買車不用車的操作更是讓人難以接受。對此,大家怎么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