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比亞迪、特斯拉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帶動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了高速發展。國有汽車集團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發展路徑,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各家表現有好有壞
像廣汽埃安就是優秀代表。自從2021年啟動混改開始,廣汽埃安接連完成了資產重組、員工持股、引入戰投等工作。一系列操作下來,廣汽埃安目前估值預計達千億元,成為國內未上市新能源車企最高估值的品牌。
2022年,廣汽埃安整體銷量27.12萬輛,同比增長125.67%,成為銷量排名僅次于比亞迪的國內品牌。2023年前4個月,廣汽埃安表現氣勢如虹,連續兩個月銷量破4萬,累計銷量121320輛。
而東風嵐圖則成了反面教材。嵐圖汽車品牌發布于2020年,2021年推出首款車型,一年之后推出第二款車型,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2021年,嵐圖累計交付6791輛;2022年,嵐圖銷量1.94萬輛,完成率為62%。東風汽車集團年報顯示,嵐圖汽車目前擁有年產9萬臺的汽車產能,而2022年嵐圖產量為2.35萬臺,產能利用率僅25%。
目前,嵐圖汽車不僅市場銷量不振,還面臨著人事動蕩的沖擊,嵐圖汽車銷售總經理余飛和副總經理劉展術相繼離職。銷售一二把手都跑路了,嵐圖汽車的2023年不太好過。
長安汽車推出了長安阿維塔和深藍兩個全新品牌,阿維塔背后站著長安、華為和寧德時代,2023年前4個月累計銷量7264輛; 深藍汽車2022年銷量33354輛,2023年2023年前4個月累計銷量24836臺。
上汽同樣也是雙品牌,飛凡品牌2022年累計銷量13279輛,2023年前4個月累計銷量2955輛,智己2022年6月開始交付,累計銷量4968輛,2023年前4個月銷量5774輛,按照規劃,智己主攻20萬以上的市場,飛凡負責20~30萬的區間,兩者分工明確。單從市場銷量來看,上汽和東風的新能源車型是旗鼓相當。
盡管國有汽車集團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追趕,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中的大部分都還是追趕者的角色。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扛起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旗的是比亞迪和一干新勢力品牌。無論是在產品研發、還是市場聲量亦或是技術進步方面都是如此。
合資奶牛跌跌不休
在這個過程中,國有汽車集團的主要大腿——合資品牌發展呈現出式微的趨勢。
縱觀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十五名里,國內品牌占了13個位置,合資品牌只有大眾一家。前三十的排名里,只有5家合資車企,這就是合資品牌交出的新能源答卷,可以說沒有一個能打的。
不僅如此,合資品牌整體銷量出現了逐漸萎縮的狀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燃油車銷量為1816.19萬輛,到了2022年燃油車的整體銷量為1525.29萬輛,一年之內減少了291萬輛。
具體到各合資品牌,2022年全年,一汽-大眾累計銷量同比增長為0,上汽大眾累計銷量同比下降14.7%,上汽通用累計銷量同比減少18.8%,東風日產累計銷量同比下降20.9%,一汽豐田同比下降5.6%,東風本田同比下降17.8%,廣汽本田同比下降6.2%。
合資品牌的勢衰成為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個明顯的特征。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合資品牌一直是國有汽車集團的“利潤奶牛”,但現在,奶牛產奶量不行了——它們銷量減少、利潤下降。
而這也讓國有汽車集團感受到了陣陣寒風。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汽集團總營收為7440.6億元,同比下降4.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1.2億元,同比下降34.3%。據統計,其凈利潤已滑落至近12年來最低;
一汽集團2022年,全年銷售整車320萬輛、營業收出6300億元,2021年全年銷售350萬輛,營收7070億元,同比下滑了11%;
東風汽車集團2022年,公司2022年收入926.63億元,同比下降18.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2.65億元,同比下降9.8%;
長安汽車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12.53億元,同比增長15.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7.98億元,同比增長119.52%;
廣汽集團2022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匯總口徑共實現營業收入5146.05億元,同比增長19.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80.68億元,同比增長約10%。
盡管我們看到長安和廣汽的營收數據實現了增長,但是和比亞迪相比則有些相形見絀。比亞迪2022年營業收入4240.61億元,同比增加9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6.22億元,同比增加445.86%。
合資品牌式微,導致了它們的中方股東——國有汽車集團也陷入了轉型困境。拿不出更多的資金進行研發,也就沒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持旗下新能源品牌的發展。
我們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通過長期在電池、電驅等領域的多年深耕最終厚積薄發,再加上在2022年毅然決然放棄燃油車業務,這兩項對于國有汽車集團是不可想象的。
這其中有上下游產業的相關利益方難以及時調整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國有汽車集團在決策上掣肘的因素。
總而言之,家大業大、掣肘較多的國有汽車集團在新能源轉型中有些力不從心。再加上合資奶牛們的跌跌不休,更是延緩了國有汽車集團的轉型進程。
百姓評車
或許,國有汽車集團對于各自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應該有一些耐心,在應對新形勢變化少一些決策掣肘,對合資品牌少一些依賴,對市場應該持更包容的態度,拿出當年用市場換技術的長期主義決心,這才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