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龍洞 位于雙龍景區洞前村附近,海拔約520米。
2、雙龍洞是風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內外兩個大洞及一個耳洞組成。
3、外洞洞廳高達7~10米,面積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軒曠,可容千人,氣溫常年保持在15記:作者游覽后的筆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金華的:金華,指金華城(一個地名)雙龍洞:因洞中有著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因此而得名雙龍洞。
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涼的最佳之處。
6、外洞與內洞相距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7、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巖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
8、宋代葉芳的詩句“一水穿開巖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詩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仰臥入回溪”,都是這進洞情景的真實寫照。
9、如此進洞方式為國內外所罕見。
10、內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
11、洞內地下河由冰壺洞至雙龍洞的通道而下,沿內洞北側的洞底蜿蜒流出。
12、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積平臺上,鐘乳縱橫,千姿百態。
13、有“雙龍蟠頂”、“仙人帷帳”、“五百羅漢”、“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數十處景觀。
14、雙龍洞外洞與內洞中的歷代摩崖石刻無數。
15、現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為五代后晉非丘子的題詩《金華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16、 早在宋代之前,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
17、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三十六洞天》中被稱為“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
18、直至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秋天,這三個洞才正式分別命名。
19、據明嘉靖《金華縣志》載:“元佑六年秋八月,太守張壽偕僚屬樓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壺,下曰雙龍。
20、衢州從事金安世書為三碑。
21、”明萬歷《金華府志》亦載:“金華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擊鼙之聲者,曰冰壺;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龍之升降者,曰雙龍。
22、”至于“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
23、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
24、”現代作家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25、”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
26、”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
27、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
28、”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洞口兩側分懸鐘乳石,形似龍頭,故名。
29、” 雙龍洞屬巖溶景觀,位于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志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后,隱居于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
30、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
31、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地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的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32、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
33、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
34、特別是在炎炎炎夏日,金華人和游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35、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后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見圖1)。
36、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于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
37、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巖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
38、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亙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
39、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臥小船中,逆水擦巖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見圖2)。
40、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
41、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
42、“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
43、內洞更大于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
44、“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
45、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仙人掛衣”、“雪山羅漢堂”、“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倒掛蝙蝠”、“彩云追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爭仙丹”、“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拇指泉”和郁達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個巖溶景觀,琳瑯滿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
46、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她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
47、雙龍洞屬巖溶景觀,位于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志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后,隱居于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
48、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
49、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地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的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50、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
51、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
52、特別是在炎炎炎夏日,金華人和游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53、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后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見圖1)。
54、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于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
55、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巖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
56、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亙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
57、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臥小船中,逆水擦巖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見圖2)。
58、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
59、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
60、“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
61、內洞更大于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
62、“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
63、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仙人掛衣”、“雪山羅漢堂”、“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倒掛蝙蝠”、“彩云追月”、“天馬行空”、“海龜探?!薄ⅰ褒斏郀幭傻ぁ?、“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拇指泉”和郁達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個巖溶景觀,琳瑯滿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
64、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她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
65、記:作者游覽后的筆記。
66、金華的:金華,指金華城(一個地名)雙龍洞:因洞中有著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因此而得名雙龍洞。
67、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雙龍洞 位于雙龍景區洞前村附近,海拔約520米。
68、雙龍洞是風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內外兩個大洞及一個耳洞組成。
69、外洞洞廳高達7~10米,面積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軒曠,可容千人,氣溫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涼的最佳之處。
70、外洞與內洞相距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71、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巖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
72、宋代葉芳的詩句“一水穿開巖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詩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仰臥入回溪”,都是這進洞情景的真實寫照。
73、如此進洞方式為國內外所罕見。
74、內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
75、洞內地下河由冰壺洞至雙龍洞的通道而下,沿內洞北側的洞底蜿蜒流出。
76、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積平臺上,鐘乳縱橫,千姿百態。
77、有“雙龍蟠頂”、“仙人帷帳”、“五百羅漢”、“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數十處景觀。
78、雙龍洞外洞與內洞中的歷代摩崖石刻無數。
79、現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為五代后晉非丘子的題詩《金華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80、 早在宋代之前,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
81、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三十六洞天》中被稱為“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
82、直至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秋天,這三個洞才正式分別命名。
83、據明嘉靖《金華縣志》載:“元佑六年秋八月,太守張壽偕僚屬樓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壺,下曰雙龍。
84、衢州從事金安世書為三碑。
85、”明萬歷《金華府志》亦載:“金華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擊鼙之聲者,曰冰壺;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龍之升降者,曰雙龍。
86、”至于“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
87、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
88、”現代作家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89、”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
90、”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
91、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
92、”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洞口兩側分懸鐘乳石,形似龍頭,故名。
93、”記:作者游覽后的筆記。
94、金華的:金華,指金華城(一個地名)雙龍洞:因洞中有著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因此而得名雙龍洞。
95、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