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程墨 通訊員 聶志鵬 楊月 丁詩敏
近日,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教育局公布了2022年學生體質健康進校抽測小學五年級成績。數據顯示,該區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合格率100%的學校比上年提高了20%。截至目前,該區體質監測總人數已達4萬余人,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增長趨勢。
與此同時,樊城區21所學校及201名教育工作者被區教育局評為“大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大體育”工作優秀個人。樊城區正在開展的“大體育·陽光運動”不僅掀起了體育運動的熱潮,也激發了師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
(資料圖)
“大集體”人人都是“運動員”
花樣籃球操、踢足球、跳長繩……下課鈴聲響起,襄陽市松鶴路小學教育集團的學生們歡呼雀躍地奔向各自的活動場地。
“以前覺得打籃球是男同學的專屬運動,但學習了籃球操之后才知道,籃球竟然這么有趣。”該校五年級學生李子欣說,體育大課間不再只有單一的廣播體操,這讓同學們每天都很期待下樓鍛煉。
“在保障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程的同時,通過創新改革,讓孩子們都愛上體育。”樊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齊光偉說。
為了改變以往單一的體育課程設置,拒絕做做操、跑跑步等“大鍋飯”式的體育教學模式,樊城區在多方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全面啟動“大體育·陽光運動”。樊城區各學校積極開展了操舞類、技能類、體能類、游戲類等多種形式的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推進體育教學改革,以“大集體、大融合、大賽事”的全員參與形式,打破“部分學生練,多數學生看”的局面。
發展大體育,開設豐富的體育社團是關鍵。為了提升體育社團數量和質量,樊城區教育局倡議全體教師參與到學校體育大課間和體育社團的輔導中來,并以此作為評先評優與績效考核的依據。截至目前,全區各學校已成立籃球、足球、乒乓球等300余個體育社團,參與學生達到4萬余人。如今,體育不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成為一種學生廣泛參與的趣味活動。
“大融合”打破校際壁壘
“以前孩子們上體育課就是跑跑步,現在‘走教’教師來了,教學點的體育社團也建起來了。”田山小學是當地一所農村教學點。2022年,根據鎮中心學校統一安排,體育教師徐勇每周都會前往田山小學授課。
“孩子們的表情不會騙人,教師走教也讓農村教學點的學生們享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徐勇說,如今,教學點的籃球隊已經具有參加校級比賽的能力。
為了解決農村學校和教學點體育專業師資不足等問題,樊城區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編制調劑,加大體育教師的招聘力度,另一方面打破校際壁壘,實行鄉鎮中心小學教師到教學點走教送教制度,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全年共完成1200余次走教授課,確保每一所學校都能開足開全體育課。
在確保專業師資力量分布均衡的同時,樊城區教育局以“一生一長”為發展方向,提出了“1+1+X”學校體育片區發展模式,根據學校辦學情況,將全區學校科學劃分成武術、操類、輪滑、舞龍舞獅、竹竿舞等8個體育特色片區,各學校再單獨選擇一項三大球項目作為必選項目,同時再自主選擇若干項學校特色體育項目,進行系統式發展。
揮棒、擊球、跑壘、截殺……樊城區普陀學校棒壘球隊五、六年級的隊員們,已經能在教練的帶領下,做出標準的動作。
“一師一專”是推動“一生一長”的前提。為此,樊城區教育局首次配備了專職體育教研員,并在各片區設置了教研中心校,組織由體育名師、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團隊,邀請專業教練培訓體育教師。“大體育·陽光運動”開展以來,全區共開展公開課、同課異構、經驗交流等各類教研活動120余次,開展專項培訓80余場。
“大賽事”引領學生專業發展
“我區投入資金4.62億元,累計征遷超5萬平方米住宅,為城區校‘摳出’2.9萬平方米的發展新空間。”齊光偉介紹,運動場地的擴張為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學校舉辦相關體育賽事創造了條件。
“我們以全員參與為基礎、以賽事為激勵手段,設置了班級賽、年級賽、個人賽、團體賽等活動。”襄陽市第四十七中學校長文繼明說。
每月一比賽,學校不僅給獲獎的學生頒發獎牌和證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為區級以上競賽選拔出更多出色的“好苗子”。通過建立“勤練”和“常賽”機制,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樊城區各學校已經形成集校內比賽、片區聯賽、選拔性競賽于一體的三級體育競賽制度。
“大體育·陽光運動”啟動至今,該區共有21人獲國家級比賽獎項,107人獲省級比賽獎項,457人獲市級比賽獎項,已有1人被選入國家隊,8名學生被選入省體隊。
“陽光體育運動用‘大’字做引領,就是為了引起全區學校重視,以高標準推進學校體育工作。”齊光偉介紹,下一步,該區將繼續深入推進“大體育·陽光運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成長,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