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天津大學首批入駐天開高教科創園項目之一、天大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王議鋒創立的恩特儲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開張,當天,這家由天大輸出的專注儲能及新能源裝備的硬科技公司喜迎第一張訂單──與天津金鳳花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第一份產品供銷合同,為其定制開發機器視覺光源及其相關控制器。不僅如此,在天開園開園之際,該校首批入駐天開園項目還開具了第一張發票并于當日收到108萬元合同款,提請第一個知識產權申請,簽訂第一個技術開發合同、第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合同……天大用一系列實招深度參與天開園建設,以新擔當新作為助力天津高質量發展。
天大有“礦”。高校是“知本”的富礦,以工科見長的天大不僅在合成生物學、煤炭清潔利用、生物和信息融合、新型顯示材料、綠色建筑和水資源、智能機器人、深海關鍵技術等領域有高水平研究團隊,學校授權專利數量也逐年增加,僅2022年就超過2400項,其中不乏專利金獎,這為科創天津提供了深厚的人才和技術儲備。“我們瞄準天津產業需要遴選的首批28個硬核項目已入駐天開園,包括腦機接口、微納芯片檢測、基于飛秒微納加工這項世界前沿技術延展的玻璃焊接應用等,此外,學校還拿出前沿科研成果和適合的產業化項目,募集3600萬元創新創業獎金,并遴選出34個項目作為儲備項目,涉及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且有專人持續跟蹤評估這些儲備項目的技術成熟度,擇機擇優入駐天開園。”天大副校長王天友介紹說。
天大摸索出一套“點智成金”的開“礦”模式──創新創業“天大模式”。在天大宣懷學院院長、我國首位擔任高校創業學院院長的民營企業家劉毅提議下,由天大知名校友發起設立的北洋海棠創投基金用資本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由智變金。每個月,投資人們都會在天大校友會、合作辦、技術轉移中心等部門的牽線下參觀實驗室、與科研人員交流,這些訓練有素的“紅娘”常能幫企業家校友們找到其感興趣的科研項目。天大校友發起創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構建了“發現、賦能、加速、投資”的特色服務鏈條,鏈接了近4000名天大校友、近1500個創業項目、200余家金融機構,為科學家配上投資家、一起尋找創業家。北洋海棠基金一期基金累計投資17個項目,投資金額9700萬元,帶動相關校友基金跟投金額超過10億元。北洋海棠基金正在成立的二期基金已募資5.4億元,共有45名出資人,包括14家上市企業,聯動上市公司超過40家,帶動形成100億元的創投基金群。截至目前,天大校友基金群共投資25個硬科技項目,其中多個項目落戶天津、迅速成長為業內明星企業。此外,作為天津目前僅有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天大科技園近兩年共注冊遷入企業120多家,其中11家企業獲得股權投資總金額達5.845億元;天大還是天津第一個走通高校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模式的高校,2022年共推動技術轉讓/許可合同83項,成果轉化規模首次突破了1億元。“天大蹚出了一條高質量建設大學科技園的新路徑,這個成功的‘天大模式’是我們參與天開園建設的最大底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對參與天開園建設有著詳細的“施工圖”。
天開園也為有志創新創業的師生提供了一個“天大”的舞臺,給學生們提供了新的就業可能──轉化自己的研究成果。高校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天大站在這個結合點,構建了以創投基金群、創新創業課程、創業大賽、創業加速營等“九個一”組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幫助師生創新創業:天大支持在校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最終實現讓100%的學生能夠受到創新創業氛圍的熏陶,10%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創新創業的課程,5%的學生能夠得到創新創業導師的指導并參加各種實踐訓練,1%的學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能夠取得成功;天大也支持在職教職工離崗創業,鼓勵一部分具有創新創業熱情和能力的教職工到企業兼職,引導他們通過創新創業開辟新的職業發展通道;天大校友企業家募捐1000萬元作為專項基金,重獎大學生創賽優秀項目,捐贈3600萬元,全面支持宣懷學院建設發展,推動天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參與天開園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發揮大學在創新人才、知識和文化上的優勢,集聚力量開展引領性科技攻關,產出更多原創性成果,更好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倡議有志創新創業的師生到天開園建功立業。(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