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我一直在小任那里理發。我現在老了,腿腳不方便,小任就上門義務理發,每個月我都盼著她來。”“現在磨剪子磨刀的很難見到了,社區志愿者就為我們義務磨刀,特別方便。”“電動自行車壞了,志愿者一會兒就給修好了。”……近日,記者來到北辰區果園新村街朝陽里社區,居民們對社區志愿者贊不絕口。記者了解到,朝陽里社區“為您服務”志愿服務項目中,有不少外地來津工作并在社區定居的異鄉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技能,為社區居民和老人服務,溫暖著社區。
理發結情緣
43歲的任波在果園新村街經營一家美發店。2000年,她從老家黑龍江綏化市來津打工,到現在已經在天津工作生活了23年。這些年,她成為朝陽里社區志愿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每個月會定期為社區有需要的老年人義務理發。而每個月與老人們約定好的理發日,也是老人們最期盼的日子。
“每個月都盼著小任來,每次陪我聊聊天,我心里就特別痛快。”74歲的居民霍大娘是任波的老顧客,每次理完發,她還會拿著小鏡子前前后后欣賞。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霍大娘曾經很開朗,是社區里的一位熱心人,但自從一次不慎摔倒導致胯骨骨折后,老人的精神狀態一直不好,甚至有了抑郁傾向。朝陽里社區居委會副書記于虹月說,有一次社區工作人員入戶看望,發現老人的頭發已經很長時間沒剪,任波了解情況后,就帶著理發工具上門為霍大娘義務理發。“我們娘兒倆特別聊得來。”任波說。此后,由于霍大娘傷后腿腳不便,任波每個月都會準時上門為老人理發,老人的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每次都會準備很多好吃的和飲料,盼著任波來家里。
任波剛來天津時,就在朝陽里附近的美發店打工,如今很多找她義務理發的老人,多年前也曾經是她店里的顧客。“義務理發的時候,碰到很多老顧客,如今還能為這些老人理發,也是一種幸福,也總是讓我回憶起剛來天津時得到過的幫助。”任波說,剛來天津時自己條件不好,為了省點錢,總是買臨期打折的面包,相熟的阿姨叔叔們心疼她,就拿來自己家剛蒸好的饅頭包子給她,所以她現在也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每次聽到一句謝謝,感覺自己被老人們需要,我就特別幸福。”任波說。
真情手藝人
“磨剪子嘞,戧菜刀……”如今,人們已經很難在社區里聽到這樣的吆喝聲,但是居民磨刀磨剪子的需求還存在。48歲的馬志軍是黑龍江哈爾濱人,如今租住在朝陽里社區,經常為居民義務磨刀、磨剪子,解決了很多社區老人的生活難題。“馬師傅本職工作是疏通下水道,業余時間就為居民免費磨剪子磨菜刀,手藝特別好。”居民們說。
而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90后”小伙兒王云龍,則對維修電動自行車很拿手。20多年前,王云龍跟隨父母來到天津生活,由于父親身體不好,王云龍需要一邊兼職打工,一邊照顧父親。從那時起,他開始學習電動自行車維修技術。隨著維修技術不斷提高,他的手藝也開始在社區里派上了大用場,經常在社區里幫助別人維修電動自行車。
去年,社區居委會主任韓克振關注到這個經常在社區里熱情幫助他人的小伙子,就邀請王云龍加入“為您服務”志愿服務隊,用自己的修車技能為更多社區居民服務。“小伙子手藝好,很多在外面別人修不好的毛病,在他手里都不叫事,都能修好。”社區居民說。除了義務維修,王云龍還會幫助很多社區老人,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社區里有不少獨居、無兒無女的老人,外出就診看病無人陪診。王云龍在幫助這些老人就醫的時候,總會親自上樓將腿腳不便的老人背到樓下,老人看完病回家,他又會把老人背回家。
王云龍說,他跟著父母剛來天津的時候挺難的,但身邊很多熱心的天津人對他們都伸出過援手,所以自己在有能力的時候,也要盡力報答。從“身在異鄉為異客”,到近鄰一家親,任波、王云龍、馬志軍們這樣的志愿者,一直用自己的愛心,在天津傳遞著愛。(津云新聞編輯李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