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吉利公布了一條重要消息,它在發動機熱效率方面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通過最新的稀薄燃燒和射流點火技術,吉利讓汽油機實現了46%的有效熱效率,氫氣發動機則實現了44%的有效熱效率。
兩者都是實測數據,這也意味著在發動機熱效率方面,吉利又一次走到了全球所有汽車廠商的前面。
對于這個消息,大多數人的反應是震驚又疑惑。震驚吉利能將發動機做到這個水準,往前推兩年,40%的熱效率都被認為不可能,如今卻做到了46%。疑惑的是國內汽車廠商都在積極推動電動化,吉利為何要在發動機研發領域投入這么多。
【資料圖】
實際上高效發動機研發是吉利“動力新四化”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吉利對于未來是怎樣規劃的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射流點火,吉利找到高熱效率法寶
去年年中,吉利推出了雷神專用發動機DHE15,也就是后面星越L旗艦車型上的那一款,它的熱效率已經達到了43.32%。這款發動機的出現,被認為已經達到了上一代技術(米勒循環+高壓縮比)的巔峰。
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只能是“另辟蹊徑”。而此次吉利公布的46%熱效率發動機,就引入了最新的主動預燃+射流點火技術,這是取得突破的關鍵。
在講清楚這個概念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怎樣讓一款發動機變得足夠高效。其實道理并不復雜,就是要燃燒速度快,燃燒的氧氣充分(讓燃油充分燃燒)。
為了讓燃燒的氧氣更加充分,發動機就要增大空燃比。吉利公布的稀薄燃燒發動機,空燃比遠高于汽油的理論空燃比14.7:1。也就是說消耗同樣的汽油,可以讓更多的氧氣參與燃燒,讓每一份燃油所蘊含的能量都被更大化利用,這樣自然熱效率就高了。
理論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因為空燃比高了,壓縮比就要同比增大,然后發動機缸內的爆壓就會增大,發動機會產生爆震,也就是不正常的燃燒,這樣不僅會損傷發動機,也會導致熱效率下降。而且由于混合氣太稀,還會出現點不燃,或者燃燒不穩定的問題。
這也是傳統發動機熱效率最高只能達到43%左右的關鍵原因。
而吉利的全新高效發動機,卻采用了不同的思路。它采用了主動預燃室技術,即在點火的瞬間,已經預燃的高溫高壓火焰會被“噴射”到氣缸中,讓燃燒更加猛烈充分。通過主動預燃與射流點火技術結合,讓更高空燃比的混合氣都能被輕松點燃,同時還能抑制爆震。
這項技術的應用大大拓寬了稀燃極限,并進一步提升了燃燒的穩定性,也是吉利問鼎46%有效熱效率的關鍵所在。
(2)兩手準備,吉利的如意算盤
關于這臺發動機的用途,吉利給了非常明確的描述,就是幫助搭載雷神技術的車型實現更極致能耗和更高續航。
以星越L Hi·P増程電動版為例,它的綜合續航里程為1300km,如果搭載了最新的發動機,預計能做到接近1400km。
這個提升確實不小,但老實說大部分用戶的感知可能并不會太強烈。因為當前的插電車型,純電續航都太長了,一般是100km起步,長的甚至能達到300km。這意味著用戶在市區絕大多數情況,都是采用純電驅動的,只有虧電情況下才會用發動機,這一定程度會弱化吉利的技術優勢。
這也是理想的増程電動車型賣得不錯的原因,哪怕它的發動機熱效率遠不如吉利和問界,但因為用戶用得沒有那么多,對它的口碑影響倒是沒有那么大。
吉利的目標,其實更多是混動補貼退坡之后的市場。如果混動車套用與燃油車一樣的政策,那帶大電池的車型優勢就變小了。可能大家會更傾向于不用充電,油耗夠低,又能提供不錯駕駛感受的HEV車型,這時候吉利高效發動機的優勢就會被放大。
再有就是,與其他新勢力車企不同,吉利有非常廣闊的海外市場。雖然中國市場在加速電動化,歐美市場也慢慢在朝著電動化方向轉型。但在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燃油車依然是大有可為的。對于吉利來說,燃油車領域的技術突破,依然能在這些市場上大展身手。
一方面笑傲國內的混動市場,一方面聚焦海外市場。看似“逆勢”的大投入,其實吉利早就想好了消化的方向。
(3)多多益善,吉利的野望
之前吉利曾公布過自己的“動力新四化”戰略,分別是動力高效化、驅動電氣化、控制智能化、以及能源多樣化。
推出高效發動機,至少占據了新四化中的兩樣,那就是動力高效化和能源多樣化。
之前傳出消息,吉利打算收購雷諾內燃機業務40%股份,而且雙方都快談成了,最后雷諾盟友日產堅決反對,這件事才作罷。當時就有很多人表示不解,內燃機都已經是夕陽產業了,為何吉利還要花代價去收購相關的業務。
其實這個就與吉利的戰略強相關,它已經找好了消化成本的方式。2021年,吉利汽車技術授權和研發服務賺到了45億元,今年的數據還沒有完全公開,據說還會有大幅度的增長。也就是說,吉利光通過技術授權,一年就能賺到大幾十億,這個數據是非常夸張的。
此前吉利已經開始“出售”SEA浩瀚架構,比如吉利與奔馳合作的smart精靈#1,就是基于吉利的浩瀚架構打造。波蘭電動汽車企業EMP,也確定采用該架構。
除了浩瀚架構之外,吉利的CMA架構也開啟了“外銷”的渠道。此前雷諾就曾經表示,希望能基于吉利的平臺技術聯合開發各種車型。當然了,回報到底是直接給錢,還是幫助吉利開拓海外市場,就不得而知了。
這就是吉利在研發領域遵循“多多益善”的關鍵,它可以通過外銷拓展技術應用渠道,最終攤薄自己的研發成本。讓競爭對手用自己的技術,一方面可以創匯,另一方面其實也間接“干掉”了對手,讓它們在技術領域無法與自己競爭,這才是吉利的如意算盤。
(4)功夫拍案
花費巨大精力推出全新的高效發動機,看似是一件吃力而又收效有限的事。但實際上吉利早已想好了后路,一方面看準國內下一代混動車型的競爭,一方面在海外市場應用,同時還為后續的技術授權創匯打好了基礎。吉利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三鳥。
作為最國際化的中國車企,偏安一隅從來不是吉利的目標,它的野望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