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體邊緣,與物體垂直,零刻度線1.知識提要(1)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2)任何物理量的測量都必須先規定單位。
(資料圖片)
3、(3)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并需按有效數字記錄。
4、(4)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5、2.要點點撥(1)正確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損,如已磨損則應重選一個刻度值作為測量的起點。
6、其次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即量程)。
7、原則上測長度要求一次測量,如果測量范圍小于實際長度,勢必要移動刻度尺測量若干次,則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8、最后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9、最小刻度代表的長度值不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準確程度,而且還涉及到測量結果的有效性。
10、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從實際測量要求出發兼顧選擇。
11、②使用時:使用時應注意正確放置和正確觀察。
12、正確放置的關鍵是做到:尺邊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須緊貼被測對象,不能“懸空”。
13、正確觀察的關鍵是視線在終端刻度線的正前方,視線與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數。
14、(2)正確記錄測量結果一般情況下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15、如學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測量長2cm的長度,若正好對準在刻度線上時,正確記錄應為2.00cm,其中2.0cm是尺面準確讀出的數,由于無估讀數,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16、注意:記錄測量結果時必須寫上相應的單位。
17、(3)長度單位的換算應掌握km、m、dm、cm、mm、μm六種單位間的換算。
18、其中km→m→mm→μm每一級都是千進位;m→dm→cm→mm每一級都是十進位。
19、換算的正確寫法應該是:換算數字乘以進位比例帶進位后的單位。
20、(4)正確認識誤差①誤差產生的原因來自于測量儀器的準確程度、實驗原理的局限性、環境與人為的客觀因素等。
21、因此,任何測量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22、只能努力設法減小誤差,不可能消除誤差。
23、誤差與錯誤不同,錯誤是由于方法不當、人為主觀因素(讀錯、記錯等)造成的,因此在實驗中錯誤應該避免也能夠避免。
24、②減小誤差的途徑:選用準確度較高的測量儀器,改進實驗方法,熟練實驗技能等。
25、在一般實驗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這種方法對偶然誤差的減小有效)。
26、量程與最小分度值 ;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刻度線,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用小數a零刻度線和最大刻度線的位置和量程與最小刻度b刻度尺應;被測物體c尺面;最小刻度的下一位d由數字和單位組a零刻度線 量程與分度值b刻度尺;被測物體c尺面;分度值的下一位d由數字和單位組成a.分度值,零刻毒線,量程b.零刻度線, c.尺面,要估讀到最小刻度下一位d.準確值,估計值,單位。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