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徐工集團的單增海代表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一個細節,2000年徐工牽頭研發某型起重機,試車時,理論上已完善的油氣懸架減震功能極差,工程師們在開動的起重機座位上感覺顛簸不止,這讓研發團隊成員尷尬不已。隨后,經過一年多的理論、試驗、運用研究,歷經多輪改進測試,該產品才最終問世。像這樣從失敗到推倒重來、反復砥礪直至成功的故事,在徐工等江蘇企業還有很多。
重大成果誕生的背后往往要經歷不斷試錯,“發現此路不通”不是沒用,很多“試錯”本身就是“重大成果”,至少可以啟示后來者“另辟蹊徑”更進一步抵達成功。誠如錢學森所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諾貝爾發明炸藥、愛迪生做燈絲材料實驗、屠呦呦提取青蒿素都曾屢遭失敗,最終在大量試錯基礎上不斷前進,直至獲得突破。有資料顯示,科研創新成功率只有10%左右,但10%的成功離不開90%的試錯,沒有對失敗的寬容,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成功。
善敗者不亡。當前,國家已把構建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不少省份也紛紛出臺科技創新容錯領域的政策文件。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強調,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基礎研究應給予更多支持,“寬容失敗”“寬容坐冷板凳”。這種鼓勵和包容很有必要,不少研究存在艱巨性、長期性,往往因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比較高,有了寬容試錯的環境,科研人員才更有底氣摒棄短期和功利化思維,扎根前沿領域不動搖。
一個“創”字,往往意味著從“0”到“1”,誰也難為成功打包票。我們要以寬容失敗創造寬松環境,對承擔探索性強、風險高的科研項目的科研人員,應在情感上理解、支持,在評價機制上包容保護,建立免責機制和糾錯機制,在把握好“可容”“不容”界限、避免不必要“低級失敗”的同時,形成尊重科研規律、包容人才“十年不鳴”的良好科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