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曾經在國內市場也有過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越一汽-大眾把持合資車頭把交椅的寶座,但眼下來看上汽大眾面臨的壓力可謂不小。銷量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上汽大眾單月銷量僅有81019輛,同比下下滑26.36%,跑輸乘聯會公布的狹義乘用車銷售數據大盤。
而且,更令人尷尬的是,上汽大眾開年之后銷量已經3連跌,頹勢難改,仍在探底途中。而這也導致上汽大眾開始拖上汽集團的后腿。其下滑幅度也高于上汽集團3月份同比下滑20.59%的幅度。
而從今年一季度銷量表現來看,上汽大眾累計銷量為226330臺,同比下滑了31.67%,從下滑幅度上講,同樣頹勢盡顯。事實上,自2019年開始,到2022年為止,上汽大眾年度零售量也已經連續4年下滑。這種情況在2023年顯然并未得到遏制。
【資料圖】
那么上汽大眾為何銷量接連下滑呢?筆者認為或許和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其一,是隨著消費者愈發成熟,國人對上汽大眾已經不再“迷信”。以往談及大眾,消費者往往會有“這車比較高級”的印象,但隨著車市逐步進入存量競爭新常態,消費者也愈發理性成熟,其在購車時不再迷信車標,這直接降低了上汽大眾的心智份額。
其二,新能源產品乏力。新能源車滲透率迅速提升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也開始對燃油車呈現出替代效應,上汽大眾盡管推出了ID系列新能源產品,但不論是上汽大眾ID.4 X,ID.6 X還是ID.3的銷量表現都十分一般。以3月份銷量為例,ID.3當月銷量僅有3091輛,而ID.4 X則為1703輛,至于ID.6 X則僅有可憐的306輛,這樣的成績,在新能源車占比越來越高的當下,是十分拿不出手的。
其三,上汽大眾自身口碑的下滑。在此前中保研碰撞評測中,帕薩特、途觀L在碰撞測試中出現A柱彎折情況,進而導致上汽大眾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也導致消費者對其好感度下滑,心智份額與市場份額遭到雙殺。
此外,還有車市大環境走冷,存量競爭引發的車企更為內卷等因素有關,事實上不只是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以及現代、起亞等諸多合資品牌都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加之國產車的崛起,對合資品牌市場也蠶食明顯,上汽大眾亦不能幸免。
寫在最后:
總的來看,上汽大眾3月份銷量下滑其實也在情理之中,而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上汽大眾未來銷量何時探底還仍需觀察,對此我們也將保持關注。
(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作者金陵,轉載需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