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海爾造車的傳聞,海爾方面回應稱,海爾非常明確不造整車,將從生態的角度切入汽車市場。
(資料圖片)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傳出海爾造車了。
2022年8月,據第一財經報道,“海爾正在籌劃造車,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至于具體推出時間以及能否落地,未獲得確切的消息。針對該消息,海爾集團相關人士回應,網絡上傳言海爾集團推出自有品牌汽車的報道不屬實。該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托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在與相關汽車企業共建汽車領域工業互聯網子平臺,旨在賦能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公司將利用智慧家庭的技術和場景優勢,與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家車互聯新生態,為消費者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
內部普遍認為,當前造車行業已經轉紅海,競爭太激烈,海爾主要還是做平臺,利用工業互聯網的資源搞生態鏈優勢合作,推一些定制服務。據了解,目前管理層規劃了三大板塊:汽車生態、個性化定制、核心技術(解決方案),其中核心技術(解決方案)包括充電技術、家車互聯、智能座艙。日前,卡泰馳宣布,要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前100名城市,重點發展300個經銷商銷售,建10000個銷售觸點。
海爾集團對汽車領域的青睞。早在2015年,海爾開放平臺HOPE就曾與佛吉亞開放式創新合作簽約,目的是為實現用戶、需求、創意、技術資源等全創新鏈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當時,海爾智家官微便發文稱“也許,未來海爾HOPE平臺上真的可以做出汽車,也未可知。”
2018年,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威海房車品牌康派斯就建立了合作平臺,二者通過交互定制、開放研發、精準營銷、模塊采購、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服務、智能產業全流程賦能,將康派斯打造成全國房車行業首個大規模定制工廠樣板。
2020年,海爾集團以戰略投資人身份注資上海博泰車聯網。此外,海爾資本還領投過飛馳鎂物(汽車互聯網科技公司)、賽赫智能(汽車監測設備生產商)、彤明高科(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等企業。
可以發現,海爾過去的動作主要集中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實現車與家的智能互聯。2021年,海爾集團先后與上汽集團、奇瑞集團合作,前者更偏重于智能汽車與駕駛技術的研發,后者則集中在合力構建汽車互聯網新生態。對于海爾來說,數度與汽車名企強強聯合,其背后的意義在于為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借助汽車行業,探索平臺新的路徑,進而打造汽車領域的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
近年來,跨界進軍汽車領域的家電品牌不止海爾一家,先行一步進入整車制造的行業代表是格力和創維。
2021年,格力通過司法拍賣獲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獲得整車汽車生產資質,正式進軍汽車制造。目前,銀隆新能源(現已更名“格力鈦”)的主營業務是新能源商用車且還在生產,未來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車發展,還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供應鏈模式也需要調整,難度并不低。今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接受采訪明確表示,格力不會進入家用車市場。
創維則是從商用車領域逐步進入到乘用車市場。早在10多年前,“彩電大王”黃宏生就開始布局造車,通過重組廈門金龍以及南京東宇建立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專注于制造新能源客車領域發展。此后,開沃新能源收購并重組南京金龍,并逐漸從新能源汽車轉型新能源乘用車,實現商乘并舉,最終誕生天美汽車,次年推出首款車型——天美ET5,但該車型銷量十分慘淡。后來,天美汽車更名為“創維汽車”,借助創維集團的名聲,推出定位中型純電動SUV創維EV6,售價14.68萬元至25.28萬元,銷量依舊慘淡。
除此之外,包括美的集團、小米集團也加入了“跨界造車大軍”。在數字化的浪潮下,對家電行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不僅可借此機會強強聯合尋求市場上新的突破,還可加速企業轉型,以對抗后疫情時代強競爭市場環境。隨著以家電為主的一批企業跨界進入汽車領域,國內逐漸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將迎來新一輪的行業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