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特斯拉對全系國產車型售價上調2000元,Model 3售價上調至23.19萬元,Model 3高性能版漲至33.19萬元;Model Y上漲至26.39萬元, Model Y長續航版上漲至31.39萬元,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上漲至36.39萬元。
同時,特斯拉也上調了其在北美和日本市場的售價。不過此番漲價之后,特斯拉售價仍舊大幅低于今年年初大降價之前。分析師們認為,特斯拉的漲價不太可能消除該公司此前大降價對利潤造成的影響,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毛利率降至兩年以來的低點。
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特斯拉上調售價顯得十分突然。目前,特斯拉采用的動態定價策略究竟如何運作,外界仍舊并不知情。不少網友戲言,“漲價是為了補貼爆炸的Space X”。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第一季度
上海超級工廠貢獻特斯拉過半產能
從中國市場來看,特斯拉近期表現也并沒有十分突出。最新交付數據顯示,其2023年第一季度交付電動汽車42.29萬輛,同比增長36%。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中國總銷量為22.93萬輛,同比增長21%。特斯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文件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季度總營收233.29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營收為48.91億美元,同比增幅為5.18%,落后于整體增速。但上海超級工廠依舊貢獻了過半產能。
路透社在文章中提到,特斯拉此番漲價反映了動態定價策略,自1月以來,特斯拉已從傳統汽車行業模式的固定價格轉向更接近航空公司或拼車的實時定價模式。
馬斯克在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提到,2023年特斯拉的經營方向是盡快提升汽車和能源業務規模,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甚至可能零利潤銷售特斯拉。同時他還提到,特斯拉使用有關生產、訂單和庫存的實時數據來決定汽車的售價,但并未對具體策略做出解釋。
此前掀“價格戰”
馬斯克說不考慮以定價打擊對手
自去年以來,特斯拉就在全球范圍內打響了價格戰。在中國市場,年初特斯拉對Model 3及Model Y兩款車型進行了大幅調價,下降幅度在2萬至4.8萬元,Model 3起售價降至22.99萬元,降價力度最大的基礎版Model Y降幅高達20%。
進入4月后,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再次掀起新一輪降價潮。目前,特斯拉在丹麥、新加坡、德國、中國香港、美國等市場已官宣降價,涉及車型主要為Model 3和Model Y。
特斯拉的大幅降價,也被認為是國內車市“價格戰”的導火索。不過,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降價,是其面臨激烈競爭采取的一種方法。隨著比亞迪等“中國同行”的崛起,特斯拉的“價格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恰恰證明了中國品牌做得好。
除了“卷”價格外,上月特斯拉還宣布,正式在中國大陸地區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電動車輛試點開放其充電站,推動其“充電網絡開放試點計劃”落地。
據介紹,首批試點開放的充電站,包含10座超級充電站、120座目的地充電站,可用車型包括寶馬、奔馳、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等30個品牌的37款新能源車型。該計劃后續還將在更大范圍內覆蓋特斯拉充電網絡,不斷擴大對不同品牌和車型的服務范圍。
開年以來的汽車降價潮真的拉動銷量了嗎?特斯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4月20日,特斯拉公布最新財季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Q1,特斯拉實現營收233.3億美元,同比增長24%,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為25.1億美元,同比下降24%。總體來看,這是一份并不完美的成績單,降價帶來了明顯的銷量增長,但盈利能力的下降速度也超出了市場預期。
根據FactSet的數據顯示,2023年Q1,華爾街分析師對特斯拉的利潤預期為26億美元,調整后的每股收益預期為0.86美元,而特斯拉實際每股收益為0.85美元。此外,特斯拉毛利率也從去年的29.1%降至19.3%,不僅未達華爾街預期,更低于20%的經營目標線。
對此,特斯拉CEO馬斯克在財報發布會后的業績電話會上表示,若從長期來看,20%的毛利率仍是特斯拉要堅守的業績底線,但從短期來看,相較于利潤而言,規模對特斯拉更加重要。
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多個市場登頂最暢銷車型,生產和交付紀錄均創歷史新高。特斯拉Model Y成為歐洲第一季度最暢銷車型,同時也是美國第一季度非皮卡車中的最暢銷車型。
針對飽受關注的定價策略,馬斯克聲稱,“我們不考慮通過定價打擊競爭對手,我們只考慮自己總體的戰略,人們是否喜歡我們的車,是否買得起我們的車,我們是否能改善服務創造更大的價值,未來零利潤出售都是可能的。”
消費者持續觀望
汽車市場價格戰還會繼續嗎?
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以下簡稱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VIA(Vehicle Inventory Index)顯示,2023年3月中國汽車流通行業處于不景氣區間。“3月,湖北省政企聯合補貼大促銷引發跨省購車潮,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數十個省市跟進推出購車優惠政策。經銷商門店客流迅速提升,由于消費者觀望情緒較濃,訂單及成交率并沒有明顯的增加,汽車消費需求恢復不及預期。”流通協會方面表示。
中汽協和流通協會也先后就車市“價格戰”發聲。中汽協方面公開呼吁,理性對待本輪汽車促銷,市場應盡快回歸正常秩序。汽車流通協會也表示,近期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促銷政策,如果都效仿武漢,即只對所在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進行補貼,這勢必造成汽車市場的分割和市場秩序的混亂。
對于價格戰是否還會持續,各個車企看法并不相同。
“我相信中國的正向增長不應該基于價格戰。價格戰只會傷害客戶對產品、對品牌的信心,這一舉措并不是長久之計,保時捷也從來不想參與到價格戰當中,更不會受任何量化目標的影響,我們從來都是把發展作為長期的價值。”負責保時捷銷售與市場業務的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馮佩德(Mr.Detlev von Platen)在2023上海車展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對近期中國車市價格戰的看法。
然而,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楊大勇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價格戰剛剛開始,中國還有150家以上的汽車企業,說明價格戰還不夠慘烈,還沒有打到大家過不下去的程度。3月份是庫存車的價格戰,進入到4月份以后,就是新車的價格戰,不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電動車還是混合動力車的價格都非常具有競爭力,而且我認為,未來價格戰競爭將更激烈,是躲不過的。”
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特斯拉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上仍有一定的“定價權”,其價格變動也是競品不得不看的風向標。但以目前汽車行業的銷售情況來看,多數車企確實難有漲價的勇氣。
5月1日,多家造車新勢力發布銷量數據,蔚來、小鵬、極氪、零跑等主流新勢力的月度銷量均未超過一萬輛,而在去年下半年,月銷量過萬輛是這些車企的常態。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研結果顯示,3月底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1.78,環比下降7.8%。該系數的警戒線為1.5,高于1.5即表示市場供大于需,終端庫存仍舊處于高位,銷售壓力較大。
天風證券表示,預估特斯拉訂單轉化率約在60%,消費者觀望情緒重,只下訂不提車。此輪漲價釋放重要拐點信號,有望刺激訂單轉化,同時減緩其他車企降價壓力,下游消費有望迎來復蘇。
據每日經濟新聞、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