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汽車公司陸續發布2022年度財報,在《汽車行業關注》統計的20家A/H股上市整車企業年報中,包括上汽集團、江淮汽車、東風汽車股份、華晨中國、眾泰汽車均出現營收利潤雙降,特別是上汽集團,其雖然坐擁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兩大合資公司,但不再是國內最賺錢的車企,其凈利潤已被比亞迪反超。
從財報來看,各大車企之間的分化十分明顯。作為國內市值最大的車企,比亞迪的表現同樣也是最亮眼的,2022年比亞迪全年營業收入4240.61億元,同比增長96.20%;凈利潤166.22億元,同比增長445.86%;從數據來看,雖然比亞迪的營業收入遠不及上汽集團,但其卻是國內最賺錢的車企,以5億元的微弱優勢超越上汽集團161.18億元的凈利潤。
(相關資料圖)
需要注意的是,比亞迪的利潤來源并不單于汽車業務,還包括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但汽車業務是比亞迪利潤增長的來源。
2022年4月,比亞迪重磅宣布,正式停產燃油汽車,未來將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憑借刀片電池和DMI混動技術的技術突破,加上自身強大的垂直一體化的能力,比亞迪此舉將加速對國際品牌燃油車實現有效的替代。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狹義乘用車銷量180.5萬輛,同比增長149.4%,反超一汽-大眾蟬聯國內乘用車市場銷冠,后者在2022年全年銷量177.9萬輛,與2021年基本持平。
此外,憑借亮眼的銷量表現,比亞迪擊敗特斯拉(2022年銷量為131萬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在此之前,特斯拉已連續三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的寶座。
上汽集團仍然國內體量最大的汽車制造公司,但并不意味著其最賺錢。2022年,上汽集團營業收入7440.63億元,同比下滑4.59%;凈利潤161.17億元,同比下滑34.30%;上汽集團表示,2022年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受阻、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等超預期因素對公司業績產生了影響。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受阻,供需兩端大幅承壓,整個行業極為艱難。
數據顯示,報告期內上汽集團批發銷量為530.26萬輛,同比下滑2.94%,其600萬輛年銷目標完成率為88.4%。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上汽集團連續第四年銷量出現下滑,2018年上汽集團全年銷量705.2萬輛,其中合資品牌占比超86%,而從2019年開始,上汽集團逐步跌破700萬輛和600萬輛大關。
在殘酷的行業淘汰賽之下,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正在失去定價權。上汽集團坐擁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兩大合資公司,但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已經乏力,其中上汽大眾凈利潤為87.29億元,同比下滑14.30%。
業內人士表示,合資汽車公司決策流程長,產品定義過往多由外方掌控。一旦外方資源投入不足,將難以趕上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和迭代速度飛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除了比亞迪外,實現營利雙增的廠商還包括北京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力帆科技,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三家企業營收雖然落后于北京汽車、吉利汽車,但分別以82.66億元、77.98億元以及80.68億元的凈利潤表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
從盈利能力來看,長城汽車屬于中上水平。2022年,長城汽車銷量總銷量106.75萬輛,同比下滑16.67%。根據長城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長城皮卡、哈弗、魏牌三個品牌去年總銷量分別為18.67萬輛、61.66萬輛、3.64萬輛,同比分別下滑19.87%、19.92%、37.24%,僅坦克品牌實現增長,該品牌在2022年售出12.39萬輛新車,同比增長45.76%。
不過,雖然長城汽車銷量大幅下滑,但卻實現營利雙增。長城汽車表示,凈利潤增加是公司優化產品結構,單車售價上升帶來毛利增長,以及匯率收益增加所致。
在頭部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之際,包括蔚來、理想、小鵬、零跑、北汽藍谷、賽力斯在內的新能源企業仍然難以逃離虧損的“魔咒”。
2022年,蔚來、小鵬、理想、零跑的營收分別達到492.69億元、268.6億元、452.9億元和12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34%、27.95%、67.67%和295.4%。與此同時,虧損也在同步擴大,四家造車新勢力分別虧損144.37億元、91.4億元、20.32億元和51.08億元,其中蔚來和小鵬均創下自2018年車輛交付以來的最大年度虧損額。
《汽車行業關注》認為,蔚來、小鵬虧損不斷擴大,是大額研發投入以提升企業長期競爭力的結果,造車新勢力需要達到30萬輛左右的年交付規模才有望扭虧。
受疫情影響,位于長三角地區的上汽集團半年業績顯得有些難看。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營業收入3159.93億元,同比下滑13.69%;凈利潤69.10億元,同比下滑48.10%;對于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同比減少,上汽集團表示,主要原因為疫情反彈對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嚴重沖擊,導致公司銷售收入減少。
同時,芯片供應緊張、動力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產品毛利率造成不利影響。
北汽藍谷和賽力斯連續三年虧損。其中,北汽藍谷凈虧損54.65億元,此前2020年和2021年分別虧損64.82億元、52.4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72億元;報告期內賽力斯凈虧損38.32億元,2020年-2021年分別虧損17.29億元、18.24億元,四年間賽力斯已經虧損超73億。
對于業績預虧原因,北汽藍谷與賽力斯均表示,一方面是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動力電池等零部件成本上漲,擠壓公司利潤空間;另一方面產品銷量未達預期,規模效應不明顯,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折舊及攤銷費用較高。
此外,東風汽車股份、江淮汽車、江鈴汽車、眾泰汽車、海馬汽車、華晨中國虧損進一步擴大。
東風汽車股份在汽車行業中的體量并不算小,2022年全年銷量246.45萬輛,涵蓋乘用車和商用車,但凈利潤僅55.29億元,同比下滑35.93%。在乘用車市場中,東風汽車股份坐擁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神龍汽車三家合資公司,但表現均不樂觀,其中東風日產銷量同比下滑14.04%,東風本田下滑13.20%。
海馬汽車是幾家上市汽車公司中業績下滑最嚴重的一家,2022年凈虧損15.71億元,同比跌幅達1059.77%;同樣,整車業務正處于恢復階段眾泰汽車,2022年凈虧損9.08億元,同比下滑28.38%。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汽車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92899.9萬元,同比增長6.8%,超過41個工業大類行業整體增速0.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為5319.6萬元,同比增長0.6%,較整體高4.6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利潤率為5.7%,較2021年下降0.4個百分點。
從產銷規模上來看,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以及下半年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的持續發力,2022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微增3.4%和2.1%。
盡管整體汽車行業依然存在挑戰,但上市車企財報中也隱藏著多重行業增長的新動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推動汽車企業業績快速增長;研發投入增加,智能化水平提升帶動單車毛利增加;自研芯片、電池等加速垂直整合,化解零部件供應壓力;汽車出口成為上市車企新增量等。
—THE END—
版主簡介:本名王萌,互聯網ID二手車小胖,80后北京土著,從業近20年,汽車本科專業,MBA,歷任國內最大二手車市場總監,經銷商集團二手車負責人,知名企業顧問獨立董事等。現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北京汽車流通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等社會職務,目前主要從事汽車行業相關咨詢\培訓\媒體\內容\投資等業務。
工具推薦
干貨資料推薦
(點擊查看)
二手車商搞錯車型,構成退一賠三嗎? / 取消限遷二手車漲價,購置費減半新車優惠,最近換車是好機會么? / 日本部分二手車比新車貴,市場倒掛波動異常,中國二手車出口機會來了? / 今年二手車價格,亂的離譜,該怎么辦? / 從4S店出來混的二手車人,總是要還的! / 新能源汽車,二手的韭菜,也不能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