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到2030年,自動駕駛業務將給全球汽車市場帶來額外的1.5萬億美元收益。到那時,15%的新銷售車輛將是無人駕駛的。
(資料圖)
那么,立足于現在,消費者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態度到底是什么?消費者喜歡哪些高科技?哪些功能會被淘汰?同時,隨著汽車智能時代的到來,各大車企紛紛向汽車智能時代的“下半場”挺進,對無人駕駛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改變。
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持什么態度?
德勤公司的《全自動駕駛的未來:先進汽車技術消費者需求調查》,在17個國家,對超過兩萬位汽車消費者進行了調查。
就全球市場而言,消費者對于無人駕駛技術的偏愛程度不一,其中中國、印度的消費者最為青睞,而德國的消費者則最為保守。
自2014年起,中國與美國消費者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趣與日俱增,而在其他國家,這種興趣卻停滯不前,甚至于有所下降。從消費世代的角度來看, Y、 Z世代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無人駕駛的汽車。
目前,消費者對于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有普遍的擔憂,但是,如果能夠為全自動駕駛汽車建立一個安全行駛記錄,或者是來自一個消費者信任的品牌,那么消費者的態度就會得到改善。自動泊車、車道控制等自主駕駛技術可為汽車制造商帶來新的商機。
至于由誰來推出無人駕駛車,在日本,德國,美國消費者更信任傳統車企,中國,韓國則更信任新興的無人駕駛技術企業。
期望高科技成為常規,但不要把價格抬得太高
數字化轉型給各個行業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其中汽車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在智能駕駛領域,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趨勢的推動下,汽車行業的產品結構、服務方式以及競爭格局都將發生徹底的變化。
通過對一系列先進技術的對比,可以看出,提供預測性安全功能的先進技術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而定制化娛樂、推薦地點通知、日常活動管理等技術,則被認為作用最小。
在購買汽車的時候,消費者愿意為更高科技的汽車多花點錢,但是總體而言,相對于德勤公司2014年的調查結果,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明顯下降。消費者希望在不提高價格的情況下,曾經被視為高端配置的高科技功能能夠成為標準配置。
無人車行業:從圈地到圈人
隨著新興汽車產業對信息技術、通信和軟件開發等數字化技能的高度依賴,汽車產業已經從原來的傳統制造業逐漸向互聯網的方向發展。這一切的變化,讓他們對汽車業的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會出現37000名智能網聯汽車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
翰德發布的《2022自動駕駛人才趨勢》顯示,在智能汽車賽道上,各大科技巨頭爭相搶灘,傳統車企紛紛尋求合作,在智能汽車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搶占“下半場”。
汽車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的背景下,“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逐漸顯現,汽車行業的發展邏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從產品到生態的全面重塑。科技巨頭擁有強大的創新基因,他們擁有比車企更強的創新速度和創新能力,他們更容易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植入到汽車產品中,主動迎接無人駕駛商業化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