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和長安今年真的是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先不說前段時間的“抄襲門”,雙方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最近又“柳暗花明”握手言和談合作了,還真是稀奇。網友調侃:“這長安和吉利就好似老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辈坏貌徽f,這種形容很形象了。
5月9日晚間,雙方發布合作消息,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圍繞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動力、海外拓展、出行等產業生態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向上。
從發布的現場照片來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雙雙親臨現場,由此可見兩大頭部車企對于這次合作的重視程度。
【資料圖】
說起汽車行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也不是“大閨女上花轎——頭一次”了,不管是哪個行業都沒有永恒的對手,只有永恒的利益,車企和車企的合作長安和吉利絕對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這種簽約儀式一般都是二把手、三把手來簽約,鮮少有董事長親臨現場簽約合作。
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其實也并不怪網友們的質疑,畢竟這種車企和車企合作最后基本都沒有太大的動作,甚至有些合作雙方簽約結束之后就沒了后續。也有網友已經開始討論長安和吉利的合作會不會后續出一個獨立的品牌叫做“安利”。
看合作方向和大致內容是很不錯的,但具體的落地和實施到底如何還得看后續。
說起長安和吉利的不愉快還要從今年2月份說起,吉利發布了銀河之光概念車不久,長安就以一紙律師函“隔空喊話”吉利控股“抄襲”。原因竟是吉利銀河之光原型車,與長安汽車概念車、量產車有許多設計上的雷同之處,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版權。
從找來的圖片來看,吉利銀河之光概念車和長安UNI-V以及長安深藍SL03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再從發布時間來看,長安先吉利后,長安想要維權也沒啥毛病。
吉利后續也“義正言辭”的回應:“吉利銀河之光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構正向設計開發,在設計上延承了吉利獨特的‘漣漪美學’,有著獨立且完整的設計理念體系。”吉利銀河之光為吉利原創設計,完全不存在抄襲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雙方各執一詞,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爭執還沒有結果就沒了下文。
后續雙方合作消息一出,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通過其個人微博發文說,“小風波不影響大格局大方向,前面因為雙方工作層面溝通不及時產生誤解,經過網絡放大后給業界帶來誤導,凸顯了充分溝通與互動的重要性。未來雙方將加強緊密溝通,實現優勢互補、共贏未來。”
在小編看來,言之有理,雖然車企和車企之間是競爭對手,但在自主汽車品牌崛起的大環境下,放下執念,攜手共進才能走得更快更遠,就像那句口號喊得:“中國車企團結,共筑汽車強國”一樣,中國車企想要站起來,走出去還是得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就像前面說的,車企合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比如許多車企都選擇和華為合作,為自己的智能化“添磚加瓦”,也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車企和車企的合作,國內還沒有能拿出來當成功案例的教材。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汽車累計銷量2054.3萬輛,其中長安汽車為167.72萬輛,吉利汽車為126.48萬輛,分列銷量榜的第三和第五位,兩家合計占比達14.32%,雙方在中國汽車市場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雙方的合作才更加吸引眼球。
在小編看來,車企和車企的合作,雖然新聞中的用詞更多的是“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合作共贏”,但事實往往是雙方品牌坐在談判桌兩側,想要以合作的名義抽走對方手里的“王牌”,可以說是心懷鬼胎。
就比如 2012 年,廣汽集團與奇瑞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在整車開發、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研發資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國際業務、生產制造管理等領域開展合作。這個合作已經談了11年,到現在連個具體章程也沒有,更別提落地實施。
2019年,中國最大的兩家地方性國營汽車公司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技術研發、資源協同、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國際經營等相關領域展開合作。其目的在于“實現強強聯合,資源共享,共創規模經濟和協同效益”,5年的合作協議時間已經過半,雷聲大雨點小的操作讓還在等后續的消費者們快要“掀桌”。
這些失敗案例不僅僅存在于國內品牌之間,國內品牌和國外品牌、國外品牌之間的合作也基本都“夭折”。
并不是說不看好長安和吉利的合作,只是到底是真心放下矛盾握手言和還是暗中蓄力抽取對方“王牌”還是未知,只是我們都在期盼著一個成功合作案例的誕生,也在期盼能為消費者帶來切實的優質產品,如何做到“1+1≥2”的效果還得長安和吉利一點一點摸索。
希望不管外界輿論往哪邊偏,長安和吉利都能秉承造車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消費者們不要過分期待,也不要過分悲觀,結果如何還要看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