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理想汽車銷量持續走高之后,李想在個人社交平臺也活躍了起來。
最近,老狐又吃了個大瓜,李想吐槽:因為被同行舉報,我們暫時不能發布真實的上險量數據了,許多同行開始對上險量數據造假,理想上周的上險量數據是假的,實際交付了 7 千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片來源李想微博
上險量數據也不能信了?
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相比官方發布的銷量數據,上險量更加客觀、公正,通常指新車交強險的上險數量,從某些方面來說,代表著新車真實的交付量。
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廠家的批發量與上險數存在明顯差距,這是因為新車還庫存在經銷商手中。
*圖片來源李想質疑銷量造假
而對于理想等新勢力來說,由于采用直營模式,上險量基本等同于交付量。尤其在月銷連續突破2萬輛后,理想率先發布了周上險數(此前都是以月度為單位),原因李想也提到了“因看不慣同行造假”。
當時,不少業內專家直呼:卷出了新高度。但此次又因造假和舉報,暫停發布,中間的過程多少有些耐人尋味。
是卷不動了?還是“新游戲規則”欠妥?
銷量對于車企來說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新車的銷量代表了產品競爭實力、受歡迎程度及品牌號召力,甚至能影響股市、金融等諸多因素。
尤其是對于新入局的造車新勢力而言,出色的銷量表現,直接代表了購買說服力與企業活力。
不得不承認,李想是營銷高手,他懂得如何將優勢擴大。
畢竟現在理想持續熱銷,隱隱有甩開蔚來和小鵬的架勢。上險數由月改為周,無疑會增多品牌曝光的次數,并在消費者心中刻畫出熱銷的品牌形象。
*圖片來源理想此前發布周上險數
“破局”的時間點也能說明問題,既然看不慣同行造假,改為周發布,為啥不選擇在之前哪吒、蔚來、小鵬領跑的時段呢?
同時,由于此前被李想質疑造假的數據中,小鵬第一、理想第二,因此也有網友表示:李想是不是有點小心眼了?
我們客觀分析,五月第一周,小鵬的交付量僅為 864 輛,第二周便躥升至 6100 輛,確實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不過李想選擇不公開的理由,還是有些牽強的,同行之間均是平等關系,被誰舉報了?舉報到哪個平臺?造假者又是誰?目前還沒有進一步消息。
老狐覺得:或許是表面的數據競爭,讓李想開始累心了,畢竟在時間頻率上,以周單位的統計,不如月度客觀有公信力,本質上市場卷的是營銷、技術與產品實力,銷量只是最終的累計反饋。
自然而然就好,用力過猛反而容易被反噬。
增程與插混誰落后?或將無限接近
在最近的動向上,李想也相當愿意與網友交流。
關于增程與插混誰落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果,但不少網友認為:增程式混動只是一項之前淘汰的技術,如今依靠大容量電池翻紅,沒啥頂尖儲備。這為目前主攻增程式動力的理想,帶來了較大影響。
*圖片來源李想微博
就在前幾日,李想也順便給出了回應:增程式電動車低電量的加速性能問題,通過下一個版本 OTA 解決。
低電量下做到接近 PHEV 車型的并聯程度,將增程器的功率也有效應用于驅動,而不僅僅是發電本身。
先說觀點:此前老狐也給大家做過參數對比,從純電續航、綜合續航、百公里加速時間和饋電油耗等硬指標來說,同級別的增程與插混車型,并不會差太多。
單純討論技術先進與否,并沒有太大的意義,主要還是看實際體驗。
簡單理解:增程式混動系統,發動機只負責發電,不直接參與驅動車輛,由電機負責驅動,也就是串聯模式。
而插電混動系統,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模式,選擇由發動機、電機單獨驅動或共同驅動,也就是并聯模式。
根據李想“增程式混動逼近插電混動”的升級方式來說,似乎后者要更全面一些。
但老狐比較好奇具體的升級方式,通過 OTA 升級,意味著增程式混動機械結構,不會發生太大改變,未來又將如何實現“結構串聯,功率并聯”呢?
最后,我們再聊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理想銷量還能領跑多久?
回過頭看,理想的熱銷與精準定位有直接關系,蔚小理統稱新勢力三大巨頭,如今的品牌號召力,幾乎可以媲美二線豪華品牌。
但與蔚來、小鵬專注純電技術不同,理想的增程式混動,更像是“電化”燃油車,解決了補能與續航焦慮問題,更容易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可時至今日,主流傳統車企與“新”新勢力開始奮起直追,以前段時間上市的魏牌藍山為例,產品構思基本瞄準理想 L8 ,各個方面表現均可圈可點,且起售價還要便宜不少。
同時,零跑也有一款對標理想L8的新車即將發布,競爭將迎來再次升級。
另一個方面, 30 - 50 萬的售價區間,仍處于小眾的中高端市場,想要獲得銷量大幅攀升,理想需要推出下探至 30 萬以下的新車。
海外合資車企把守 25 - 30 萬區間,中國車企的高端新品牌,在 18 - 25 萬區間不斷涌現,成本控制能力是競爭的內核,理想又會有多少優勢?
老狐覺得:理想應該是新勢力中最會迎合時代的,大方向上,混動車型加速替代傳統燃油,最終與純電形成并駕齊驅的局面。
在剛剛過去的上海車展上,理想剛剛發布了 800v 電動解決方案,意在兩條腿走路,技術路線布局要比蔚來、小鵬更加寬泛,甚至優于特斯拉。
關鍵還要看新車的推出速度,及理想能否愿意放下身段,去主流的大眾化市場硬拼。
跑贏新能源下半場,一定是營銷、技術、產品、服務與售價的綜合比拼,您更看好誰呢?
參考資料:
李想微博、理想汽車微信公眾號、乘聯會銷量
編輯: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