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價格戰的沖擊下,一場充滿火藥味的淘汰賽將進入加速階段。愛馳汽車已經連續兩個月發不出工資,甚至推出了員工自費墊付社保和公積金的方案;威馬被曝海口門店全部關停;成立超10年的“老頭樂一哥”雷丁汽車申請破產,銷量規模較小的二線造車新勢力接連遭遇運營困難。
這些車企各有各的問題,但核心問題都是賣不動車,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是它們的通病。日前,李想在微博上發文表示,“如果理想 L9、L8、L7 三款車的總銷量下降到五六千輛/月,理想汽車的整車毛利率就會變成負數。所以,大家更容易出問題的不是成本而是銷量,汽車這個行業的屬性,對規模的要求太苛刻了。”不過,盲目追求擴大規模也不是好事,結合近期價格戰來看,為搶占市場份額以價換量,背后付出的代價遠比想象中更為慘痛。
價格戰帶來“后遺癥”,車企賺錢變難
(相關資料圖)
今年一季度,從新能源車到燃油車,國內汽車市場掀起一場激烈的價格競爭,但這場“掀桌子”式的汽車降價潮似乎并沒有拉動銷量。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426.1萬輛,同比下降13.4%。這表明,降價潮并沒有給車市帶來明顯增量,汽車終端市場依然相對疲軟。
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汽車類上市公司陸續披露了今年一季度財報。僅有比亞迪、長安汽車和江淮汽車3家車企凈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他車企均表現欠佳。其中,比亞迪的營收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在一眾車企中一騎絕塵;而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營收、歸母凈利潤雙降。
不同于主戰場在中國的自主品牌,主打全球化的跨國車企在一季度實現了雙豐收。從跨國車企一季度財報的整體數據來看,大眾、豐田、通用、現代等企業的營業收入都在保持上漲態勢,甚至現代的營收同比增長達到了24.7%。而豐田、奔馳等保持了利潤的穩定增長,福特也實現利潤的大幅提升。
雖說很多跨國車企在國內市場跌跌不休,但得益于全球市場的發力,今年一季度取得較為亮眼的成績。不過,汽車是一個規模取勝的產業,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市場,大部分跨國車企仍然在中國還有龐大的銷量。雖說有全球化市場的優勢,但電動化已成為重要戰場。對跨國車企而言,在傳統燃油車占比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加快新能源轉型已是必選題。
黃金期已過,誰能繼續留在“牌桌”上?
進入2023年,“加速淘汰”已經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共識,從自主品牌、跨國車企,再到造車新勢力,沒有哪個陣營絕對安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表示,行業的洗牌還在加劇。“過去三年,已關停并轉的汽車品牌達75個,未來2到3年,保守預計有60%至70%的品牌將面臨關停并轉。”可以預見,接下來,將會有大批的車企面臨壓力,能否繼續留在牌桌上都是一個未知數。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些相對弱勢的車企陷入困境。即使是曾經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獨領風騷”多年的合資品牌,目前也走在十字路口,東風雷諾、廣汽菲克、廣汽謳歌等相繼退出中國,三菱、雪鐵龍、起亞等仍在苦苦掙扎。
對于尚未實現盈利的造車新勢力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目前除理想汽車外,新勢力車企普遍沒有擺脫持續虧損的境地,蔚來、小鵬、零跑等車企銷量跌宕起伏,前景不容樂觀。汽車行業作為規模效應尤為明顯的行業,達到一定規模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蔚來CEO李斌表示,如果接下來每個月還只能賣出1萬輛,他和總裁秦力洪就得出門找工作了。李斌的看法和李想一樣,即是只有銷量起來,才有機會繼續留在“牌桌”上。簡而言之,在車市競爭空前激烈的情況下,車企只有提高銷量、擴大規模,以實現成本的降低,才能保障終端市場的價格優勢,在競爭中取勝。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23年,將是眾多車企,決定生死命運的一年。由于當前的中國車市,正呈現頭部集中度態勢,“大魚吃小魚”的現象進一步凸顯。如果弱勢品牌繼續沒有銷量訂單,成本上必然沒有優勢,被淘汰的風險極高。所以要想繼續留在“牌桌”上,必須要多動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