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跳丸。
【資料圖】
2、跳丸也叫“弄丸”或“飛丸”,是雜技藝人用手熟練而巧妙地拋接玩弄丸鈴的一種游戲。
3、表演者快速地用兩手把若干個丸鈴連續拋接,一個在手,多個在空中。
4、當時已有能拋接九個丸鈴的技巧。
5、又有拋接劍的,稱為“跳劍”,技術高的可拋接七把劍。
6、這類雜技流傳至今,成為手技的組成部分。
7、2、走索。
8、繩技,中國古老雜技的一種。
9、俗稱走索。
10、中國的繩技,由西域傳入。
11、天竺國人舍利,不但是魔術祖師,而且還是繩技的祖師爺。
12、在《晉書·樂志》里,便有舍利玩繩技的記載。
13、記載說:“后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戲于殿前,以兩大繩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
14、”據此可見,當時舍利還訓練到“倡女”踏繩索歌舞。
15、但這卻無非只是雜技表演而已,不足為異。
16、3、戲獅。
17、中國傳統的地面獅,若依整套舞法來說,則從獅出洞說起來,配合大頭獅俏皮又可愛的動作,整個劇情表演下來,需要將近一個小時,儼然就如一出舞臺劇。
18、而常看到的舞獅表演,往往只是將整套表演當中的一部分,擷取出來,至于如何組合運用,全看舞獅者的智能。
19、雜技相關資料:雜技zájì,雜指多樣;技指技藝,即“各種技藝”的意思。
20、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它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專門藝術,包括跳、身體技巧和平衡動作,較晚時又使用長竿,獨輪自行車、球、桶、繃床及吊架等器械"。
21、雜技來源: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
22、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游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
23、雜技學術界認為中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
24、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回旋“來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
25、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
26、《飛去來器》這個節目至今在民俗活動中傳承著,內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上,在賽馬、摔跤、角斗等各種技藝競賽中,就有《飛去來器》的競賽,它是以投擲的遠近和擊中目標的準確程度來評定優劣的。
27、雜技演員把獵技的《飛去來器》加以藝術加工,形成一種巧妙神奇的藝術節目,這種節目至今在舞臺表演中還深受觀眾喜愛。
28、由于雜技藝術來源于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就在歷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