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巨頭瘋狂“內卷”
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宣告終止,這意味著長達13年的新能源補貼計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資料圖】
“國補”到期,失去萬元補貼,疊加芯片短缺、電池成本高企等因素,不少新能源有了漲價動作,但是也有巨頭車企逆勢“攪局”,接連降價,似乎要開啟行業新一輪價格戰。近期,特斯拉的大額降價引發了AITO問界和小鵬汽車的“跟投”,同時也引起了市場熱議。
步入2023年,整個車圈,都在渲染背水一戰的焦慮緊張氛圍。
車市競爭環境的急劇變化,特斯拉瘋狂的價格戰,比亞迪的異軍突起,讓車企陷入焦慮。車企之間“卷”得也越發厲害。“開局即開戰”“開戰即決戰”“決勝之年”這樣的熱血之詞,被頻繁提及。
不約而同地,有些車企走上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產品路線。然而過度地焦慮,導致車企陣腳大亂,多產品戰略只突出個“多”而少了“質”。“套娃”設計、“花式”命名等手段齊出,而對比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卻無二致。就跟買彩票一樣,車企做著能有款產品“中頭獎”、成為爆款的白日夢。
現實卻是,車企“外強中干”的產品攻勢,可能會失去消費者的關注。一通“無效內卷”后,車企間的競爭差距依舊存在。
01
“混戰”開啟
猶記得,此前恒大汽車為力證造車決心,齊發6款新車,震驚車圈。造車不同造房,是靠質量取勝而非數量。那一刻起,恒大造車就已被打上“難成功”標簽,其結局也印證了這點。
智能汽車時代,雖然產品研發周期縮短至兩到三年左右,但不可否認的是,打磨產品仍是個精細活。
然而現在的車圈,恒大汽車的產品模式,變得不再“稀罕”。為達成快速占領市場的目標,大家不斷投放改款新車、全新車型、新品牌。
新能源市場更是成為“混戰”的核心區域。
圖片來源:吉利銀河
吉利在有了數個新能源品牌后,又再添新成員——銀河。銀河于今年2月底發布,計劃兩年內推出7款新車。在見過首款產品銀河L7后,業內人士態度卻變為“觀望”,認為步伐過急。銀河概念車“銀河之光”從造型到智能化配置都極具賣點。顯然,銀河15萬-30萬元的市場定位,限制了概念車的量產完成度。
銀河發布時,比亞迪的新品牌仰望與其進行了互動。比亞迪從去年11月就開始“預熱”,明確仰望定位百萬級市場。今年1月仰望及核心技術易四方正式發布,兩款新車U8和U9也同步亮相。在40萬-60萬市場,比亞迪定位改裝市場的F品牌,也在規劃中。
同樣確認要推出新品牌的還有奇瑞。有消息顯示,奇瑞全新高端品牌iCar即將發布。
長城在向新能源全面轉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走向了“多產品”路線。根據規劃,僅哈弗今年就將推出7款新能源車型,魏牌也有至少四款新車。歐拉、坦克和皮卡,也都計劃發布新車。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長安去年發布的新品牌深藍,今年也規劃多款新車;廣汽埃安高端品牌昊鉑新產品將于今年量產交付;上汽智己、飛凡,東風嵐圖等加快產品投放;新勢力產品矩陣不斷擴容。其中,蔚來阿爾卑斯、螢火蟲兩大中低端品牌,明年將面世;合資品牌也加速反攻……
仰望U8,圖片來源:比亞迪
密集的產品或新品牌投放節奏,無疑是把雙刃劍。如果品牌或產品定位、定價、受眾等區隔清晰,并有互補效應,那么可形成協同。但更大的概率是,走向“相互拉扯”、資源內耗的結局。
人心浮躁下,產品研發時間縮短,就會寄希望于走“捷徑”。比如為討巧消費者,車企“花式命名”成為風氣,導致產品定位和命名邏輯完全“走偏”。卻未深究,沒有核心競爭力支撐,“套娃”的產品加上“新奇”的命名,很容易就淪為市場的“犧牲品”。
02
超30個品牌花式打價格戰
汽車“降價潮”真來了!
隨著東風系“出圈”,其他車企也試圖借一波“東風”,車市價格戰一觸即發。
據南方日報報道,中國一汽推出“旗惠吉林——億元限時惠民補貼”活動,補貼總額達1.5億元,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37000元。各地經銷商也在不斷跟進,濟寧東風標致車型可享政府補貼30000元,企業補貼高達75000元,上汽通用別克宣布截至3月31日,旗下多種車型均享有補貼資格,湖北消費者可享政企補貼最高7萬。
廣州不少品牌經銷店同樣也在“搶”消費者。廣汽本田皓影、雅閣優惠2萬-3萬元,一汽-大眾推出任意品牌置換攬巡、攬境,可享受16000元置換支持,廣汽豐田漢蘭達落地30.88萬元,預售期間再享5000元購車禮。上汽奧迪A7L最高優惠有3.8萬元,奔馳部分車型降價高達12萬元,一汽奧迪A6L降價9萬元,據報道,3月8日,福特旗下純電品牌Mustang Mach-E福特電馬宣布全系在售車型清庫存,降價4萬元,該優惠活動將持續至4月30日,特惠后車輛售價為20.99萬-32.99萬元不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至少30個汽車品牌參與到這場價格戰,最高優惠超過10萬元。有的是品牌官方的活動,有的是地區經銷商促銷;有的是直接降價,有的是抵現、保險補貼、金融貼息、贈送選裝包等間接形式。
過去的一季度中,我部門整體工作質量呈上升趨勢,各崗位人員業績優良,能夠達到公司預期,希望未來再接再厲!
過去的一季度中,我部門整體工作質量呈上升趨勢,各崗位人員業績優良,能夠達到公司預期,希望未來再接再厲!
03
汽車廠商為何如此內卷
據北京商報報道,中國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無論是政府補貼還是車企、經銷商加大優惠力度,最終目的都是促進汽車消費。“給出高優惠,在短期能夠起到刺激市場的作用。”他表示。
據證券時報分析,這一次汽車廠商的內卷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銷量下滑,庫存高企,不得不降價處理。
以東風日產為例,2022年,東風日產銷量同比下滑20.9%,東風本田下滑17.8%,上海大眾下滑14.7%,廣汽本田下滑6.2%。而東風數據顯示,東風雪鐵龍C6在2022年全年的累計銷量僅為3082臺。
其次,受新能源車市場沖擊。
合資品牌多以燃油車為主,這在國內新能源車因補貼而高歌猛進時銷量慘淡,導致庫存增加。
更大的沖擊是,新能源車還轟轟烈烈開啟了集體降價之旅。“在目前情況下,車企之間形成了‘踩踏效應’。”汽車行業分析師朱玉龍表示,此前特斯拉的降價對車市影響很大,這將成為一波降價的鏈條,“誰能放下了身段率先動手,誰就能占據先機。”
當然,也可能與政策有關。今年7月1日起,被稱為最嚴苛排放標準的“國六B”也將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此前使用“國六A”排放標準車型過渡的車企必須在7月1日前加大庫存清理力度,而放價優惠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04
“不快即亡”的焦慮緣何來
對市場預測的悲觀情緒,特斯拉的持續降價,比亞迪的崛起,迅速讓車企的焦慮升溫。
特斯拉打響2023年“價格戰”,隨后比亞迪跟進。然后,長安、吉利、蔚來等直接或變相加入“降價潮”。連最穩的日系品牌都坐不住了,豐田bZ4直接降價6萬,bZ3上市即降價(最高優惠2萬元)。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法”,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是為了搶占新能源市場份額。處于第一梯隊的比亞迪、特斯拉,是為鞏固擴大優勢地位;廣汽、吉利等自主頭部,是為不落于人后;合資品牌是為逆轉劣勢。
大眾ID.系列進商超,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有觀點認為,當前新能源市場的“大亂斗”,是因為特斯拉降價、比亞迪的突然崛起,把幻想著“彎道超車”的國產品牌都打蒙了。
要知道燃油車主導時期,大眾市場有豐田、大眾、通用等合資品牌矗立,豪華品牌有BBA這樣的標桿。國產品牌需要“抱團取暖”,一致對抗合資品牌。彼時,即使某家自主品牌爆出“大單品”,或者銷量大幅上漲,也不會破壞“團結”。因為,內燃機時代,國產品牌最大的敵人是一致的,發展路徑也是清晰的。
然而到了智能汽車時代,合資、國產品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后者還略占優勢。因為沒有參照標準,大家起初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彎道超車”的機會到來,但“窗口期僅有幾年”成為業內共識。為不失去稍縱即逝的機遇,國產品牌變得急切。開始時,國產品牌之間實力相差不大,大體還能做到急而不亂。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不想,比亞迪趕上風口,找準發展路線,順勢“飛升”了。搶先占領新能源用戶心智的比亞迪,去年銷量突破186萬輛,“空降”中國乘用車廠商銷量冠軍。
根據預測,比亞迪今年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另一邊,特斯拉狂降價猛攻,讓車企又很“受傷”。
眼看著新能源市場份額被兩者搶走,領先地位持續鞏固,國產最先坐不住了。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已變成不惜代價守住或搶占更多新能源市場份額,淘汰其他競爭對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車企走向了借鑒模仿強者發跡之路,將自己變為了追隨者。
這幾天,汽車大幅度降價的新聞一下子沖上了熱搜。
尤其是湖北推出的“史上最強購車補貼”,引起了全國網友的關注,更有很多人到湖北去“搶車”。
猶記得,此前恒大汽車為力證造車決心,齊發6款新車,震驚車圈。造車不同造房,是靠質量取勝而非數量。那一刻起,恒大造車就已被打上“難成功”標簽,其結局也印證了這點。
智能汽車時代,雖然產品研發周期縮短至兩到三年左右,但不可否認的是,打磨產品仍是個精細活。
然而現在的車圈,恒大汽車的產品模式,變得不再“稀罕”。為達成快速占領市場的目標,大家不斷投放改款新車、全新車型、新品牌。
新能源市場更是成為“混戰”的核心區域。
01
進入3月以來,湖北省多家車企推出了購車優惠,尤其是“東風系”車型。東風雪鐵龍C6直接降了9萬,降后總價不到13萬;另外一款C3-XR優惠后還不到6萬元,這兩款車型銷售非常火爆,就連展車都搶購一空。
隨后,國內很多車企也紛紛開始降價,比如本田,寶馬,雪佛蘭等品牌,都開始下調汽車價格。
為什么現在汽車開始降價銷售了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1)車企產能過剩,需要清理庫存
過去這三年,因為口罩原因,大部分人的收入減少,大家都是捂緊了腰包過日子,這就導致消費力下降。對于車輛這種非生活必需品來說,更是慎之又慎。
所以,汽車行業生意很是慘淡,一度出現了滯漲,很多汽車廠家和汽車銷售商手里都都積壓了大量庫存,資金沒有辦法周轉,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降價銷售,從而獲得現金流。
(2)受電動汽車的影響。
這兩年,國家一直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而且電動汽車的技術也越來越完善,這讓它跟燃油車相比,有了很大的競爭優勢。
而且,電車比燃油車的用車成本低,幫我們節省了很多開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電車,導致燃油車銷售下降,汽車廠家只能通過降價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3)“國六B”標準即將實施
這個標準將在7月份實施,所以,車企必須盡快清理掉之前“國六A”標準的汽車,此次降價銷售,也是為了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
02
那燃油車降價了,電動汽車的價格怎么樣了呢?
其實,電動汽車早就開始了降價潮。而這次降價的領頭者就是特斯拉,價格直接來個大跳水。
它的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價格直接降了3-5萬元。
在特斯拉的帶領下,車企們徹底“卷”了起來,比亞迪、蔚來、小鵬等都加入了這場價格戰。
對于電動汽車,根據我自己的使用情況,我覺得是真的香。
我的電動汽車是去年買的,電池續航550公里,平時上下班,或者是短途游完全夠用。而且,它充電非常便宜,每度電5毛錢,即使加上服務費,充滿電還不到100塊錢,能開好幾天。
我用隨手記的汽車賬本詳細記錄了電車的每一筆花費,跟之前一比較,發現電車真的是太省錢了。
之前開燃油車每個月光油費就3000塊左右,換了電動汽車后,每個月的充電費用才300多,幾乎是原來的十分之一。
之前養車的花銷不知道記賬,結果導致花費混亂,不知道自己都把錢花在哪里了。用了這個汽車賬本后,每一筆花銷都了解得清清楚楚,還有報表對花銷進行分類統計,從此不再有糊涂賬啦。
開電動汽車也有一年時間了,除了出行成本低以外,我還總結了電車的三點好處:
(1)電車開起來很舒適
因為電車少了發動機的轟鳴聲,所以開起來特別安靜。而且起步時也非常平順,駕駛起來非常舒適。
(2)電車不受尾號限制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尾號限制,油車的話,每周都有一天因為尾號限行不能開,只能擠公交。而電動車就不受尾號限制啦,不管尾號是幾,啥時候都能開。
(3)電車的配置更智能
現在的電車,配置都很現代化。不僅有智能可觸屏,還有360度影像、自動門、自動泊車等功能,科技感十足,很適合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總體來說,電車帶給我們的樂趣,有時候是燃油車無法比擬的。
03
既然電車有這么多好處,那么我們在選購電車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有這三個關鍵點,我們一定不能忽視:
(1)了解周圍充電樁的分布情況
如果自己家里有固定車位,可以安裝自己的充電樁,當然是最好了。但是,如果沒有固定車位,那么家和公司附近充電樁的分布情況一定要摸清楚。附近充電樁充足的話,就可以隨時充電,不必為沒電而煩惱。
(2)續航里程要符合自己的需求
現在市面上的電車,續航里程從100-1000公里不等,當然里程越高價格也越貴,所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購。如果只是平時上下班開,那么續航300-400公里就可以了。
(3)摸清售后服務
電車的售后服務也是選車時非常關鍵的因素。因為車的部件很復雜,后續若出現問題,只有好的售后服務才會讓我們有更多保障。
比如,有些廠家會提供整車6年的質保,有些會提供終身質保。所以,我們在選購時,一定要了解清楚質保政策,最好選擇終身質保的車型。
電車用車成本低,駕駛體驗好,很多人都有了購買意愿,想趁著最近優惠力度大,入手一輛。但是,也有人說,電車的價格還沒有完全降到位,還可以等幾個月再入手。
我覺得如果是剛需的話,那現在該買還是得買。如果不著急用車的話,就可以當一把“等等黨”,萬一真能抄底了呢?
當然,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選擇也會不同。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選擇燃油車還是電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