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帥國 “充換電行業增長發展,目前存在兩個痛點:首先是技術標準不統一導致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同時市場被切割得零零碎碎;第二個痛點是與充換電站相匹配的土地政策并不完善,需要更多針對性政策扶持。”6月8日,在2023第九屆中國國際電動汽車充換電產業大會上,蘇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瀚川智能”)董事長蔡昌蔚在接受包括經濟觀察網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與之配套的充換電設備制造企業同樣迎來了行業高速發展的風口。對于充換電整體發展的趨勢與期盼,蔡昌蔚表示:“行業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中的各個企業之間要盡量減少壁壘設置,在更多層面進行互聯互通,避免市場被過度切割。”
談及如何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蔡昌蔚表示:“首先,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比一般企業更早一些,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第二,我們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和豐富的應用場景,這種規模優勢會幫助我們把控成本和質量;第三,我們的銷售渠道已經鋪開了,形成了品牌和渠道優勢;最后,在技術層面,我們的技術平臺與應用場景結合密切,更具有實用性。同時在安全問題上,我們在生產制造和交付服務過程中,對涉及到安全的風險點進行全面覆蓋,避免問題發生。”
相比于燃油車的補能應用場景,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補能更加復雜。蔡昌蔚以礦山新能源汽車補能場景為例,提出“礦山有高低差,如果是重載下山為主的路段,其實車輛運行是不消耗電的,下山行駛的勢能就可以轉成電能;如果是重載上山的路段,卡車補電的次數會比較頻繁,并且要求快速補電。這只是針對于礦山的重卡,乘用車領域還有其他的情況。”因為新能源補能場景多樣,這就要求設備制造商和運營商根據不同應用場景調整產品、運營方案。
對于補能問題的解決方案,蔡昌蔚表示:“要識別各個使用場景的差異性,摸索共性的規律,盡可能讓充換電補能產品平臺化、標準化,減少產品制造的SKU(庫存單位)。”
充換電補能場站建設落地與選址地的土地政策、能源政策等息息相關,政府的政策扶持對于當地新能源產業落地有著重要影響。蔡昌蔚認為,商業用途、工業用途等不同的土地用途劃分,對場站建設成本有顯著影響,同時,誰來承擔大功率電纜建設的成本、是否有針對性的電費價格設置也很重要。如果在這些方面有相應的政策扶持,更能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
瀚川智能在新能源充換電領域已經與寧德時代、協鑫能科等企業達成了合作,對于未來充換電業務發展的規劃,蔡昌蔚表示:“我們首先要理解市場,對市場進行一個細分,圍繞不同市場及時提供我們匹配的解決方案,圍繞這些解決方案去設計我們的產品組合,再根據我們的產品組合去規劃我們的技術平臺。”
瀚川智能作為面向全球市場的企業,目前在東南亞、美洲均有產業布局。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新能源產業出海需要面對更多未知的風險。蔡昌蔚認為,地域出海業務所面對的風險,需要從供應鏈切分的角度進行思考,在產業布局中,根據產品工序、政策要求靈活調整,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