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這一次的科技日上,理想對于“高壓純電”、“智能空間”、“智能駕駛”三個方面展開,從技術層面向公眾做出解讀。可預期的是,在科技日上提到的種種技術都將會在 MEGA 上落地。
6 月 17 日在常州工廠舉行的理想汽車“家庭科技日”,李想本人并未出席,但是李斌駕駛著理想第 40 萬輛車駛上舞臺。
當然,此李斌并非蔚來李斌,這也讓發布會現場充滿了善意的笑聲。
(相關資料圖)
作為理想的智能制造負責人,李斌對理想常州工廠的建設功不可沒。甚至在發布會后,李想又單獨發微博回憶理想起步時的艱難,從話語中不難感受到他對李斌的稱贊和感激:
也正式在這座被理想稱為“AI 夢工廠”的常州工廠,理想走過了自己從 0 到 1 的發展階段。
2016 年,常州工廠開啟建設;2019 年 11 月,首臺理想 ONE 下線;2021 年 10 月,理想 ONE 第 10 萬輛車下線;2022 年 8 月,第 20 萬輛下線;2023 年 3 月,累計交付超過 30 萬輛。
活動當天,理想的第 40 萬輛車下線。很明顯的一個趨勢是,2019 到 2023 年的短短 4 年間,理想汽車正在以相當可觀的加速度發展,在理想 ONE 之后的 L7、L8 和 L9 也都紛紛霸占了各自級別 SUV 銷量排行榜,當初“款款爆款”的誓言正在成真。
在銷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理想在網絡媒體上也收獲了比以往更多的關注和討論。在這些聲音中不乏一些懷疑和審視,比如:“理想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增程,第一款純電產品獲得成功才是真的厲害。”
也像是在回應這些疑問,從今年開始,理想宣傳的發力點慢慢從具體車型轉變為發展戰略。在上海車展期間,理想發布了“雙能戰略”,即“電能”和“智能”。
在這一次的科技日上,理想對于“高壓純電”、“智能空間”、“智能駕駛”三個方面展開,從技術層面向公眾做出解讀。
理想第一款純電車型雖然沒有正式亮相,但此前代號為 W01 的純電旗艦這一次公布了命名——MEGA。在發布會后,有理想的內部員工在朋友圈戲稱“Make EV Great Again!”,有趣的諧音梗也讓 MEGA 這個沒露面的新品又收獲了一大波關注。
可以確定的是,在科技日上提到的種種技術都將會在 MEGA 上落地。理想的口氣同樣不小:MEGA 要成為 50 萬以上所有品類乘用車的銷冠。
那么,理想大火真的只是因為踩對了“增程”的風口嗎?在純電產品上,理想能否延續如今的光鮮成績?
充電能比加油快嗎?
在理想 ONE 的時代,李想就一直強調“長途用油,城市用電”的理念,并以此解決純電車型的續航和補能焦慮。
面對外界對于理想為何一直不做純電產品的質疑,李想也不止一次回應稱還沒到時候,充電速度慢、長途充電難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在曾經的媒體溝通會上,李想罕見的提及了蔚來,并稱換電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很好的思路,但理想更希望從產品端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服務端:
「換電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體驗可以無限接近加油的體驗,用戶的用車成本也會大大低于燃油車。但是這花費太大,我們當時錢不多。換電站需要建,也要準備更多的電池,電池的價格又會波動。所以我們在想,能不能直接從產品端解決問題,而不依賴服務端。」
所以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做增程還是做純電,理想注重產品本身的初心一直都沒變過,需要解決的也一直都是“充電慢”和“充電難”的問題。
當 800 V 技術瓜熟蒂落、5C 快充的落地,“充電慢”的問題得到了破解的方法。
理想汽車動力驅動負責人劉強在發布會上介紹,通過自研的 800 V 高壓純電平臺,配合 5C 電池大倍率充電能力,最終可以實現“充電 9 分 30 秒,續航 400 公里”的 5C 充電效率。
所謂“充電倍率”,即在充電過程中電流與電池容量的比值,充電倍率越大,充電功率也越大。以 100 kWh 的電池包為例,達成 5C 的充電能力就意味著電池的充電功率可超過 500 kW。
500 kW 是峰值的充電功率,具體可以維持多久時間、電量上升后功率下降的比例高不高等等問題需要在 MEGA 上實際體驗。不過為了讓我們直觀的感受 5C 快充和 800 V 的充電體驗提升,劉強還是用續航里程的增加舉了一個例子:
充電 4 分 30 秒,續航 200 公里;充電 9 分 30 秒,續航 400 公里;充電 22 分鐘,續航 600 公里。雖然依舊和加油的速度存在差距,但已經非常可觀。
滿足快充的核心要點在于高壓平臺和電芯技術,理想的 5C 電池正是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從這個角度而言,選擇現在這個時間點發力純電,理想等待的正是這些背后的供應商巨頭手中技術的成熟。
通過在電芯內部的結構創新,麒麟電池提升了大倍率充電能力,同時降低的內阻讓充電時的產熱減少。通過整包散熱的工程創新,麒麟電池將傳統的電池底部冷卻方式升級為技術難度更大的在電芯間的側面冷卻,最大換熱能力提升到 16 kW。
而如何解決“充電難”的問題?理想的解法是在自建 5C 超充網絡。
劉強介紹,今年年底理想超級充電站的數量將超過 300 個,2025 年將超過 3000 個。針對高速充電難的問題,到 2025 年,高速沿途理想超級充電站的平均間隔將小于 100 公里,每個站每小時可以服務 9-20 臺車。
與此同時,城市的補能規劃也提上日程。
到 2024 年底,超過 300 個城市樞紐站將在城市核心環線陸續建成,實現以 6 公里為間隔的雙向覆蓋,滿足城市環線及高速和城市連接路段的補能需求。
在去年的蔚來 NIO Day 上,蔚來宣布將結合 NOP+ 實現高速服務區的“領航換電”,全自動化完成車輛的補能。在本次的科技上,理想用“自動充電機器人”試圖完成類似的體驗。
當車輛行駛到充電車位,充電機器人會通過視覺識別可以自動插槍充電,全程無需下車,自動充電后自動結算、自動駛出。展開想象,這個機器人未來很有可能也會結合 NOA 實現導航 + 補能的全自動化運行。
自研 800 V 充電平臺、5C 超充、自建網絡、充電機器人。劉強在這一部分這樣總結:
“純電車充電速度將由 2G 帶入 5G 時代,有望實現對燃油車的大規模替代。”
GPT + 理想同學=?
理想同學已經成為理想車主必不可少的語音助手,通過出色的軟硬件解耦能力,理想車主如今想要控制車上的功能只需要動嘴下達指令就可以解決。
但理想希望理想同學從一個“頭像”變成一個“AI 虛擬生命”,甚至變成一個“新的家庭成員”。理想希望語音助手能夠實現對環境的主動感知、對人的主動感知,最后希望理想同學能夠像人類一樣學習、認知、推理、記憶。
通過覆蓋全車多音區的數字硅麥、3D ToF 攝像頭、IR 傳感器,基于空間多模態感知-3M技術(視覺的MVS-NET、信號的MIMO-NET、語音的MSE-NET),理想同學的感知能力能夠接近于人類,實現對車內環境的多模態感知。
但如何實現像人類一樣的思考和推理,認知能力是卡住語音助手的瓶頸。所以,為了實現這樣的能力,理想將認知大模型帶入車內,命名為“Mind GPT”。
理想汽車智能空間算法科學家陳偉介紹,Mind GPT 使用了 1.3 萬億個 token,進行基座模型訓練,這相當于它具備了人類高質量知識的總和。
兩者結合能夠實現什么?在現場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例子:認知大模型加持的理想同學可以實現根據關鍵詞自動生成故事、可以解決類似雞兔同籠問題的邏輯推理、可以語音創建“任務大師”,實現快捷指令的快速創建、可以幫助你推薦旅游攻略……
正是由于認知大模型具備了理解、記憶和上下文關聯的能力,MindGPT 加持的理想同學能夠記住你的偏愛、習慣,能夠根據你的反饋和糾偏不斷進化和迭代。
如果還是不好理解,你可以簡單理解以后得理想同學就是“會說話的 ChatGPT”。區別在于,理想同學作為“車載語音助手”的身份被針對性的訓練了一些關鍵詞、對話和場景,更好的服務乘客。
這也是 AI 的高速發展帶給汽車行業的想象空間。
最后,陳偉也宣布了智能空間的 OTA 計劃:
“全新的 AI 交互界面、AI 百科問答、任務大師 AI 版、AI 繪畫、多模態可見即可說 2.0 等,即將和大家在不久的將來見面。理想 ONE 車主朋友們期待的‘任務大師’,很快也會推送給大家”。
城市 NOA 和通勤 NOA 即將到來
隨著華為、小鵬在城區輔助駕駛領域的不斷加碼,這個領域的競爭也變得白熱化。早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理想汽車就公開宣布了年底實現 100 個城市 NOA 的激進規劃。
而理想也在當時宣布,將通過大模型算法,將輔助駕駛擺脫高精地圖的依賴,依靠 BEV 快速落地。
在這一次的科技日上, 理想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郎咸朋進一步介紹了理想城市 NOA 背后的技術。
要實現擺脫高精地圖的城市 NOA,車端的感知必須能夠做到實時生成信息清楚的道路結構信息。目前,理想 AD Max 3.0 已經可以在車端基于 BEV 架構做到這一點。
而車端實時建模數據和云端的大模型融合是滿足復雜路況自動同行的關鍵。
郎咸朋介紹,針對城市中超出感知范圍或視野被遮擋的復雜路口,理想汽車引入了 NeuralPriorNet(NPN,神經先驗網絡),通過云端大模型對復雜的路口特征進行提取,在車輛經過路口時與車端的實時BEV特征融合,增強車端的實時感知。
隨著 NPN 特征在云端大模型持續自動化生成,城市 NOA 的可用范圍也將不斷擴展。
而城市 NOA 的實現還面臨著另外一個難點:對信號燈的識別。
理想汽車通過大量學習人類司機在真實路口應對信號燈變化的行為,訓練了 TrafficIntentionNet(TIN,信號燈意圖模型),擺脫了對地圖規則的依賴,以應對全國各地各類形態的信號燈樣式。
在決策層面,理想 AD Max 3.0 的規控算法上依然使用大模型,通過模仿學習的方法讓城市 NOA 參考大量人類駕駛員的行為決策,讓城市 NOA 在保證安全、符合交規的前提下實現更像人類駕駛員的決策和規劃。
輔助駕駛的競爭也是數據處理能力的競爭,無論是在感知還是規控領域,大模型的應用和成功離不開強大的基礎訓練平臺作為支撐。
理想汽車的自動駕駛訓練集群算力達到 1200 PFLOPS,自動駕駛訓練里程也已經突破 6 億公里,可以驅動理想城市 NOA 在短時間內的高速迭代。
理想也將于 6 月開啟北京和上海城市 NOA 內測,早鳥用戶可以率先使用城市 NOA 功能,下半年將開放通勤 NOA 功能,以及更多的城市 NOA 區域。
除了城市 NOA,這一次理想還帶來了“通勤 NOA”。
簡單來說,用戶無需等待所在城市的 NOA 功能開放,可以設定自己的通勤路線,日常開車就相當于在訓練車輛進行學習和記憶。
這樣,就算你所在的城市、通勤路線還沒有開放城市 NOA,你也可以在 1-3 周的時間自己訓練車輛完成固定路線的“通勤 NOA”。
郎咸朋在現場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方:通勤 NOA 將像上下班途中的“專屬電梯”。而根據理想汽車的估計,通勤 NOA 將覆蓋用戶 95% 以上的通勤場景。
而除了理想,大疆和小鵬也會在近期推出類似的功能。在大規模城市 NOA 短時間無法落地的現在,用戶自己訓練一條專屬的路線來實現日常的通勤自動化,這無疑是現階段的最佳解法。
理想的成功,并不只靠“油箱”
就在辦完科技日的第二天,李想發微博慶祝 L7 的單日銷量超過 1000 輛,并稱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時刻”。
面對著理想銷量的不斷“霸榜”,很多人到現在仍然認為理想的成功只是因為踩上了增程的紅利,理想也只是一個“拼湊能力很強的組裝廠”。
但這些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增程這一動力形式之所以能在國內發揚光大,很大程度是因為理想 ONE 的宣傳。而至于很多人鄙夷的“冰箱、彩電、大沙發”也正形成一個兩極分化的場面:在網上罵的人很多,在線下體驗過的人卻大都認可。
回歸到一臺車的本質,它自始至終是一臺讓人們從 A 到 B 的工具,科技的發展只是讓這個過程更加舒適。從這個角度來看,理想反倒是最接近出行的本質的車企。
從客觀上來說,理想的目前超充的站點相比小鵬/蔚來/特斯拉還有不小差距;城市 NOA 的 Demo 版本從視頻中看起來也不如華為和小鵬,大力宣傳的快充也有不小的功勞應當歸屬于供應商寧德時代。
但自研的 800V 平臺、城市 NOA/通勤 NOA 的研發增速以及對于如何滿足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的思考是理想值得稱贊的地方。在科技日后,李想還透露了一些關于純電旗艦 MEGA 的細節。
理想 MEGA 面對的就是高端的家庭用戶,擁有四個孩子的李想無疑是這臺車最佳的“體驗官”。對于一個新勢力品牌來說,是“堆料”還是“出色”的差距就在于有沒有深入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這也正是李想領導下的理想汽車最擅長的地方。
在文章的最后插兩個小故事。
這次活動之所以叫“家庭科技日”,是因為理想還邀請了一些車主前來參加活動,理想為這些家庭車主舉辦了嘉年華。而在嘉年華的現場上,所有的臺階轉角、鋒利的邊緣處,理想的工作人員都用橡膠保護套包邊,以免傷害小朋友。
這是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在科技日結束后回程的路途中,有位參加活動的媒體人在飛機上碰到了理想汽車商業副總裁劉杰。到了這個職級,劉杰乘坐的依舊是經濟艙。
見微知著,理想從上到下的認知和步調都高度統一,在取得如今的成績后仍然保持著幾年前的那種緊繃和危機意識。而這種高效和嚴密的特質,可能是產品之外理想能夠取得現今成就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