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垂緌飲清露”的第二個字念“ruí”。
2、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3、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相關資料圖)
4、出處:唐·虞世南《蟬》原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5、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6、譯文: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回蕩樹林之間。
7、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借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8、擴展資料:虞世南生活在大唐貞觀年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才華、人品都很出眾。
9、李世民贊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很受唐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死后陪葬昭陵,賜謚“文懿”。
10、所以他的這首詩很有政治家的胸襟和抱負,他筆下的“蟬”清而貴,不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11、一個當朝重臣,不驕不矜,不以大鵬、蛟龍自比,卻以鳴蟬自喻,足見虞世南的風度氣韻和耿介自信。
12、正如施補華所說的“清華人語”。
13、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蟬“垂緌飲清露”中的第二個字并不是念“委”音,是念“ruí”音。
14、一、釋義:1.古時帽帶打結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兩,冠~雙止。
15、”2.像纓飾的下垂物。
16、3.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流。
17、4.系結。
18、5.繼續。
19、二、筆畫:擴展資料:相關組詞:一、隈緌?拼音:[ wēi ruí ]?釋義:彎曲下垂貌。
20、二、緌緌?拼音:[ ruí ruí ]?釋義:物下垂貌。
21、三、纓緌?拼音:[ yīng ruí ]?釋義:亦作“纓綏”。
22、冠帶與冠飾。
23、亦借指官位或有聲望的士大夫。
24、四、繢緌?拼音:[ huì ruí ]?釋義:有畫紋的帽帶。
25、五、修緌?拼音:[ xiū ruí ]?釋義:指蟬的長嘴。
26、緌,系冠纓帶,喻蟬喙。
27、是“綏”,【年代】:唐五代【作者】:虞世南【作品】:蟬【內容】: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28、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9、是 "非是藉秋風“【年代】:唐五代【作者】:虞世南【作品】:蟬【內容】: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30、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綏”,【年代】:唐五代【作者】:虞世南【作品】:蟬【內容】: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31、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32、是 "非是藉秋風“【年代】:唐五代【作者】:虞世南【作品】:蟬【內容】: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33、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緌”的讀音是:ruí “緌” 的意思是帽帶打結后下垂的那一部分。
34、 “垂緌飲清露”說的是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
35、 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說“垂緌”。
36、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