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汽車站上全球汽車產業之巔的過程中,中國市場絕對是其最大的助力之一,憑借著更早進入中國市場,大眾汽車不僅在中國市場拿下了令對手艷羨的市場份額,更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的奠基者之一。
(資料圖)
大眾汽車與中國市場的緣分起于上汽大眾,在此之前,中國并無合資車企經營的先例,所以上汽大眾幾乎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一切都要自己摸索,這個摸索過程是充滿艱辛的,同時這其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而這些小故事對后來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從桑塔納到桑塔納2000,國人購買力震驚大眾
很多人不知道,桑塔納在中國生產的啟動,甚至早于上汽大眾成立。
1983年,中德雙方的合作正有序推進,為了試探中方的誠意,德國大眾提出線在中國組裝一批桑塔納CKD轎車,計劃兩天組裝完畢。而那時候中國汽車工業還處在作坊式生產的階段,這樣的組裝任務難度可想而知,但好在雖然沒有如期完成任務,德國人看到了中國人的誠意,合作得以繼續下去。
1984年,上汽大眾正式成立,桑塔納的國產化也正式落地,但當時德國大眾對于桑塔納的市場前景其實是很擔憂的,不過很快,憑借在當時國產轎車中難得一見的扎實底盤、優質的做工和用料,以及寬敞的空間,桑塔納迅速熱銷,甚至成為當時高端轎車的代名詞。
這樣的火爆場景讓德國大眾感到意外又驚嘆,隨后1992年,上汽大眾和德國大眾聯合開發桑塔納2000的工程正式啟動。1995年,桑塔納2000成功下線,作為中國人參與開發的第一個車型,桑塔納2000充分考慮到了中國人對于大空間的需求,比海外原版車型,增長了108mm,還加大了車身離地間隙和后座空間,一上市就受到了國人的追捧。
在整個90年代,桑塔納2000作為一款高品質商務轎車,迅速占領可國內中級公務及商務車市場,1995年,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生產16萬輛,同比增長38.8%,國產化率達87.79% (桑塔納車 2000 型國產化率65.84%),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并形成了2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以及較為完善的轎車零部件配套體系。
1996年,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率達 90%,桑塔納2000型轎車國產化率達80. 7%。1997年,桑塔納系列轎車產量達23萬輛,同比增長15%,累計生產轎車97.3萬輛,均創中國轎車工業年產量和累計產量的新記錄。
這讓德國大眾充分見識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潛力,也開始后悔一件事——之前把銷售任務全推給了中方。
組建銷售公司,營銷體系進入新階段
雙方合作最開始時,德國大眾對于桑塔納的銷量并沒有太強的信心,所以把銷售任務都推給了中方,于是上汽集團成立了“上海汽車工業銷售公司”,全權負責上汽大眾當時的產品。
后來隨著桑塔納持續火爆,德國大眾坐不住了,提出與上汽大眾重新組建銷售公司,而上汽大眾也需要德國大眾的支持搭建現代化的營銷體系,所以在2000年,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三方分別以50%、30%、20%的出資比例共同出資2998萬美元,組建的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新成立的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專營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轎車產品及相關零配件,并提供相關的售后服務。通過建立功能完善動作高效的銷售網絡,以及提供所有必要的支持。新成立的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將致力于不斷提高用戶滿意度,拓展上海大眾產品的市場。
上汽大眾銷售公司將借鑒和利用德國大眾全球化觀念與成功經驗,建設功能完備的國內最優秀的營銷網絡,為消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務。
銷售公司的成立,意味著中德雙方的合作進一步深化,上汽大眾也由此開始建設現代化的營銷體系,并在后續的發展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規模巨大、流程完善的強大且健全的營銷體系,而這個體系不僅確保了上汽大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為中國汽車現代化營銷體系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中國本土品牌的誕生和發展中,都或多或少的借鑒了上汽大眾的種種發展舉措,從技術研發體系到營銷服務體系,可以說,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上汽大眾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