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銀行理財是完成凈值化改造的第一年,同時兩次凈值大幅度回撤甚至眾多銀行理財產品虧損也成為銀行理財的風險元年,更是銀行理財穩健型理財定位出現重大信任危機的元年,銀行理財面對的大量贖回潮和理財資產規模收縮說是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選擇也并不為過,很多銀行理財投資者明確表示再也不買理財了,而銀行儲蓄存款的天量增長更預示著銀行理財投資的大量分流。
銀行理財如何重塑投資者的信任?需要面對目前存在的“三大不對稱”進行三大革命性重建。銀行理財目前出現的所有問題是因為存在“三大不對稱”,從而導致銀行理財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而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
(相關資料圖)
銀行理財已經從傳統的銀行理財向銀行理財子公司轉變、從穩健理財投資向風險理財投資轉變、從銀行服務向金融投資服務轉變,這是出現銀行理財“三大不對稱”的制度基礎和管理基礎。
第一大不對稱,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定位已經從穩健理財向風險理財轉變,而銀行理財的客戶仍然定位為廣大儲蓄存款者,從而出現理財市場風險定位與客戶風險定位的不對稱
我們知道,銀行理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大量的儲蓄存款客戶,這些客戶的基本定位與原來銀行理財的風險定位是相匹配的,即銀行穩健的理財與理財投資客戶的穩健理財一致。而銀行能夠提供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以及基本沒有風險的理財產品,從而創造了閉著眼睛投資理財產品、哪個收益率高就投資哪個的理財時代。
資產管理新規實施以后,銀行理財公司化轉型、向凈值化轉變,刺激了銀行理財機構的逐利性和風險投資沖動,客觀上銀行理財已經脫離了原有的銀行理財特性;更重要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不能資金池管理和不能投資銀行信貸資產,銀行理財穩健的投資資產基礎已經完全不存在,從而導致現在的銀行理財已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銀行理財。
這時候,銀行理財機構完全沒有承擔起這種轉變的責任,銷售的對象和市場目標仍然是以前的理財客戶、仍然是存款客戶的分流、仍然強調銀行理財的穩健和不會虧損,從而在出現理財凈值大幅度回撤甚至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時,這種不對稱就無形中被放大:銀行理財覺得投資本來就有風險,理財投資者則認為說好的穩健理財怎么虧損了呢?
2020年6月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現一款低風險理財(R2)被爆凈值跌破1元,近一個月實現的收益竟然達到-4.42%,讓很多投資者嘩然,但被市場以偶然現象忽略過去了;2022年4月份銀行理財凈值大幅度回撤并出現破凈潮,廣發證券報告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30日全部存量銀行理財產品破凈規模為8268億元,占比3.14%,全部理財產品中有37521億元今年以來負收益,占比14.23%。但仍然被解釋為市場偶然因素同時隨著市場的好轉和銀行理財凈值的快速回升而又一次忽略過去了。
直到2022年11月份出現的銀行理財大幅度凈值回撤和理財產品大量虧損,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穩健的質疑導致對銀行理財信任的徹底喪失。
應該說,從2020年開始的銀行理財凈值回撤對銀行理財機構沒有引發市場定位的轉變,也沒有對市場客戶定位的轉變,從而導致銀行理財風險定位與客戶定位的嚴重“不對稱“。
第二大不對稱,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定位和理財客戶對理財產品的實際風險承受意愿的不對稱,從而導致投資者難以接受低風險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銀行理財目前出現的最大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出現風險和虧損,而是什么樣的理財產品可以出現虧損?什么樣的理財產品虧損到什么程度?
我們知道,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R1到R5,銀行對這些風險類理財產品的定位是R1為謹慎性產品;R2為穩健型產品;R3為平衡型產品;R4為進取型產品;R5為激進型產品。
曾經銀行理財對這五個風險等級的定位解讀是:
R1低風險類,保本,虧損概率為0;
R2中低風險類,非保本,虧損概率接近0;
R3中低風險類,非保本,虧損概率較低;
R4中高風險類,非保本,虧損概率較高;
R5高風險類,非保本, 虧損概率極高。
但資產管理新規實施以后,銀行理財已經實現了風險轉變,在銀行看來,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風險性理財產品,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可能出現虧損的可能,但銀行理財客戶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認識還停留在R1低風險類,保本,虧損概率為0;R2中低風險類,非保本,虧損概率接近0。因此,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大多數都投資風險等級R1R2理財產品,一旦出現大面積虧損是銀行理財投資者難以接受的。
數據顯示,2022年12月4日今年以來全國發行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24,968只中,R1(低風險)產品占比2.28%,R2(中低風險)產品占比84.85%,兩者合計占比87.13%。之所以人們購買R1R2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目的自然是希望在不虧本的前提下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不能獲得更高收益起碼要確保不虧損。但現實狠狠地打了投資者的耳光,低風險等級虧損了,2022年11月17日最近一周有7469只銀行理財產品發生了虧損,12月上旬市場上跌破凈值的理財產品超過4000只,更重要的是低風險的R1R2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而且虧損程度高于預期收益率。破凈的銀行理財產品絕大多數都是R1R2風險等級,其中累計凈值在0.95以下的深度破凈產品規模占比達4.45%。這種風險不對稱才是嚴重沖擊銀行理財投資者對銀行理財信任的主要原因,銀行理財虧損的投資者已經近2000萬個,眾多銀行理財投資者明確表示再也不購買銀行理財了。
第三大不對稱,銀行理財管理人和代銷機構的專業性和專業能力與理財投資者的專業性和理性的不對稱性,導致面對理財市場波動時雙方無法進行風險對沖
為什么股市的投資風險大家都能接受,而對于銀行理財出現的風險投資者難以接受?這是很多銀行理財管理者質疑的問題。面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出現的贖回潮,銀行理財管理者和代理機構認為銀行理財投資者不理性、不專業,甚至質疑出“這屆銀行理財投資者不行“。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原因在于銀行理財投資管理者和代理機構的不專業和不職業。但這里不要忘記一個事實:無論是基金還是理財的宣傳口號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本來人家就是不專業的人把錢委托給專業的機構和專業的人去理財投資,如果投資者都專業為什么還要委托給你去理財投資呢?正是由于投資者缺乏專業的投資能力才有了銀行理財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但現在的銀行理財管理者和代理機構卻希望銀行理財投資者能夠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邏輯、風險邏輯、接受投資風險、理性面對投資風險,這才是不對稱性的核心,即要求不專業的投資者能夠理解、接受專業的理財管理者的投資失敗、投資虧損以及重大虧損的后果,而且在出現理財投資虧損時最好坦然面對而不要關鍵贖回,這樣的要求無疑是過分了。
銀行理財目前存在的“三大不對稱“的根源不在于銀行理財投資者,而在于銀行理財管理者和理財機構以及理財代理者,不要期望銀行理財投資者能夠在專業能力、投資理性和風險承受能力上短期內有根本性的提高,只有主動打破這種不對稱性才能重塑銀行的理財信任,也才是銀行理財未來的出路。你有什么想法在評論區說說吧。(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