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涇元代始成集鎮,綿延千年,素有“郡東十八鎮,泗涇第一鎮”之美譽。經過多年修繕,3月17日晚,泗涇古鎮即將“開街”,約300米的老街樣板段率先開放。
【資料圖】
說起江南水鄉古鎮,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琳瑯滿目的特色小吃與商鋪。即將“開街”的泗涇古鎮,卻與傳統古鎮有些不同。在保護性開發建設過程中,泗涇古鎮還原歷史風韻、集聚文創業態,盡可能減少商業浸潤。來這里的游客,恐怕是吃不到海棠糕臭豆腐了。但是,你可以碰一杯香茗或咖啡,慢慢穿過近千米的“煙雨長廊”,在文藝清雅中賞一場“風花雪月”。
修舊·千年風貌今可見
泗涇古鎮的牌樓,位于開江中路與泗涇江川路交界處。從牌樓往里走去,一直到文化路的大約300米,就是這次即將開放的老街樣板段。
古時,通波涇、外波涇、洞涇、張涇這四涇之水匯集于此,泗涇也因此得名。泗涇曾是松江地區重要的糧食集散地,是一座繁華的水鄉集鎮;同時,這里也是上海民間藝術文化之鄉。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學家陶宗儀、明代書畫家范允臨、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申報》創始人史量才……大批文人墨客從這里走出,也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
2017年,松江區泗涇鎮啟動下塘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性開發建設。文保修繕穩妥推進,目前已全面完成包括史量才故居、馬相伯故居等在內的15處文保的修繕驗收工作。
“修繕過程中,有兩點是比較困難的。”上海泗涇建設開放有限公司總經理柴奇偉告訴記者,“其一是不可預見性,比如,一些建筑的大梁看似完好,但隨著修繕工程一點點推進,才發現內部已經腐爛了,此時我們就要選擇一些較老的木材加以更換,以體現歷史的厚重感。其二是我們力求修舊如舊,但磚瓦與墻面比較難修復,于是我們要去外地挑選與泗涇古鎮風貌相符、保存相對完好的舊瓦片。”
值得一提的是,因古時的泗涇往來船只眾多,為方便沿河米市交易,沿河而建的長廊頂上都有篷遮雨。于是,泗涇古鎮便擁有了一條長約千米的“煙雨長廊”。“像這樣的長度,在其他地方比較少見。”柴奇偉說。
活力·“風花雪月”待尋訪
修舊如舊的老宅如何煥發新生?由管氏宅改建而成的新華書店“南村映雪”店,便是典型案例。這個名字也有典故:“南村”取自陶宗儀的“南村草堂”,“映雪”則取自元代泗涇藏書家孫道明的書齋“映雪齋”。如今,推開木門,滿室書香撲面而來,入目皆是江南水鄉的唯美。
除了“南村映雪”外,相繼入駐老街古宅的,還有由吳門琴派領銜打造的古琴文化藝術館“松風聽音”、小林漫畫“等一朵花開”閱讀藝術空間、茶文化研究中心和鄉音茶館“月棲華明”……它們共同形成了“風”“花”“雪”“月”四個打卡地,為古鎮注入全新的活力。此外,趙志剛工作室年前也已啟動裝修,今年內實現開放,將打造成戲曲文化傳習空間。
泗涇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泗涇古鎮探索的是一種可持續的開放建設模式,即由政府總體把關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勢促進要素對接,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古鎮開發建設、并與古鎮共成長的積極性。
“在社會力量參與方面,我們重點考慮長期在泗涇生產生活的優質企業參與,確保古鎮開發建設可持續、更安全,也能讓我們的企業家充分感受千年古鎮溫度。在政策扶持方面,針對文創類、餐飲住宿類、娛樂類等不同業態,制定了彈性扶持政策,做到‘一項目一方案’,讓企業更好發展。”泗涇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情懷·“月出有貍”安新家
“胖胖的小貍,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家!”
這幾天,泗涇老街口的“月出有貍”文創店內,創始人邱懌正忙前忙后,迎接開張。月出貍的創意,出自《山海經》中記載的野獸胐胐。“胐胐樣子像貍,長著一條白色的尾巴,飼養它可以解憂。”于是,在她的妙筆下,一只可愛的月出貍就誕生了。月出貍IP結合傳統非遺文化、二十四節氣等推出不少文創產品,在網上已經積攢了數十萬粉絲,“月出有貍”是第一家實體店,也被稱為小貍的第一個“家”。
之所以選擇在泗涇老街安家,只因另一位創始人金一是土生土長的泗涇本地人。1986年出生的他,對老街上的一切都充滿留戀。“古鎮開發主打文化產業,這與我們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月出貍’正是想把一些非遺項目、優秀傳統文化,用文創的形式傳承下來,讓更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喜歡。”
泗涇古鎮的建設開發一直引發關注,不少品牌方前來對接。而在業態植入方面,上海泗涇商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濤有自己的堅持。“許多文保建筑散落在古鎮內,我們肯定不能引入油煙味很重的商戶,這會破壞整體風貌。因此我們主要對接一些輕餐飲,篩選一些符合古鎮特質的品牌。例如,奶茶類店鋪有許多品牌來接洽,最終我們選擇了一家國風奶茶。”
溫度與情懷,是古鎮動人的底色。金一還記得,小時候這條泗涇老街非常熱鬧。“我們這代人就是在這里,吃著廣利粽子、阿六湯圓、泗涇小籠長大的。”廣利粽子與阿六湯圓已是區級非遺,名氣較響,但泗涇小籠卻幾近失傳。為了留下舊時的手藝,金一專門找來年輕人向老師傅求教,開了一間“泗筱籠” 饅頭店,想讓更多人嘗到記憶中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老街上還有一家理發店。那是泗涇本地經營十幾年的老店,平時也常為老年人免費理發,做一些公益服務。“許多老人對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街充滿感情,我們引入這家店,也希望增添更多生活氣息。”沈濤說。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