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經濟迎來良好開局。
(相關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比去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
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能走出如此開局,凸顯了韌性。其韌性突出體現在消費的恢復性增長和出口的增長慣性: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一季度出口56484億元,同比增長8.4%。
良好的經濟開局,也有效傳導到了居民,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同比名義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這反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步入正軌,經濟的循環傳導比較暢通。
若以14億人口為基數,一季度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當季GDP之比為53.4%,通常中國這一比值大約在42%~44%間。如果這一比值能維持這一水平或進一步提高,那么消費將更具可拓展空間。畢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經濟亟需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最終需求驅動轉變。
當前成績來之不易,但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升空間仍較大。一季度GDP增長4.5%,比去年同期4.8%的增速,消耗了更多資源。比如,今年一季度社融增量14.5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了2.47萬億元,其中3月新增社融5.38萬億元,比去年3月多增7079億元。這意味著一季度社融/GDP達51%,高于去年的44%;一季度同比多增的社融規模占到了一季度GDP同比增加額的52%,反映一季度經濟主要靠寬貨幣推動。
同時,需求對經濟拉動作用也亟需加強。就內需而言,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10.6%,直觀看,最終消費相當強勁,但如果考慮去年的低基數效應,那么最終需求的增長強度有待加強,同時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速3.8%,低于GDP增幅,反映最終消費增長尚缺乏強有力的收入效應支撐。
內需的另一因素是投資,也有待強化。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去年同期9.3%,前值5.5%。這一走勢一是緣于目前社會投資收益率呈邊際遞減態勢,一是經濟體系的投資可拓展空間有限,資產荒較為突出。以工業增加值為例,一季度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3.3%,股份制企業增長4.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2.7%,私營企業增長2.0%,這警示經濟體系中的內生力有待激活,否則經濟增長在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上面臨風險。
從外需看,以人民幣計,3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3.4%,遠超市場預期;不過,對歐盟、美國、日本等進出口出現下降,按美元計中國一季度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7%。這反映中國在穩定發達市場方面的壓力突出,發達市場的重要性在于其是中國主要的順差來源地,是中國經濟體系中貨幣流動性的活水源泉(外匯占款),發達市場對中國經濟體的信用注入是其他市場難以比擬的。
當前要真正促使經濟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亟需為經濟內生力(“消費力-生產力”的質能方程)營造點火裝備和場景。
“消費力-生產力”的經濟質能方程,需要完全市場化的經濟發展環境,以借助企業家警覺性來挖掘和孕育市場新消費力,然后基于市場機制尋找滿足新消費力的經濟社會存量知識,并將這些存量知識配置成高效滿足新消費力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自發擴展。如本世紀以來對經濟貢獻較大的智能手機、移動互聯、新能源汽車,以及將來會變成現實消費需求的生成型AI、星際航行等,都是“消費力-生產力”經濟質能方程的具體應用。
要點燃“消費力-生產力”經濟質能方程的動力引擎,需要制度型改革開放,更高水平地還權于市場,讓每一個個體都愿意和能夠充分顯示其真實的需求偏好,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營造一個可拓展、安全可控的發展空間,以充分發揮企業家的警覺性,通過市場低成本的試錯挖掘市場的新消費力,為新消費力提供更高效的生產力等。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