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端午節休盤,這周只有三個交易日,可是,對于持有大多數券商股的股民而言,無疑又是一個“劫”了。
券商板塊內有50只券商股,但是有41只卻連跌三天,這可謂是下跌的“重災區”之一了。券商股向來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不過,近年來它們的股價走勢并沒有讓人感到歡心。
券商股普遍有的現象盡是在盤中異動拉升,然后緩慢地下跌將漲幅抹平,除去幾只稍微連漲的如國盛金控、湘財股份、東北證券外,那些頭部券商股基本上都“無動于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一個月前,好不容易在中國銀河為代表的中特估個股有上漲的意味,但是由于公募機構的倉位對中特估普遍不重,所以又被打回去重新讓機構們吸籌。
券商股的命運之路走得充滿了坎坷,在幾年前核心資產股大漲的階段,它們也僅意思意思一下,并沒有大幅跟上大盤的漲幅。在一年多前的新能源股階段,它們照舊我行我素,沒有像樣的股價表現。
等到現在,人工智能概念股、TMT股的成交額占到全市場成交額的三分之一,券商股仍然像一位雙手抱劍的劍客,站在墻角邊遠遠地觀望著它們的表演。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為券商股身上的牛市標簽太明顯,不到牛市的啟動前夕,它們很難被拿上臺面。
可是,市場運行的規律就是低估向高估切換,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券商股目前的估值處于低位是有目共睹的事,華泰證券當前的滾動市盈率為10.34倍,近5年的百分位在17.9%,這意味著它比過去5年82.1%的時間都“便宜”;國泰君安的滾動市盈率為10.82倍,近5年的百分位在20.7%;中信證券的滾動市盈率為13.68倍,近5年的百分位在19.8%......
撇去股價表現不振的因素,券商股當前的估值與行業前景所包含的安全邊際,大多數股民還是挺認可的。
而且,這個端午節,一則北京商報的文章稱“A股市場也可以考慮下調,以給投資者減負并提高股票回報率,這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向來市場有什么改變時,總有風先吹。
若果真未來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在全面注冊制的加持下,這兩者無疑會構成牛市出熊市泥沼的兩條前腿。
另外,與國外投行巨頭相比,我們的頭部券商股的股票總市值,并不能算是大型的國際機構。目前國內的券商規模還很小,行業發展的前景廣闊,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以明確的全面注冊制影響下,推動市場化機制的二級市場將會推高一批券商股的市值,這是可以想象的。
若再將這個想象的翅膀放在這么一條政策——“推進央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增強核心功能”上,那么券商股也來個合并,打造航母級券商,行情就爆發啦!
當然了,這些僅是假設,不過,“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么和咸魚又有什么差別呢?”而且,這些假設是合情合理的,到一定時機,必然水到渠成!
風險提示:文中的看法僅供交流,不構成你的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謝謝點贊、轉發與收藏,祝您收益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