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自成來了!
1644年1月,李自成揮師東征,渡過黃河,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汾州、陽城、太原、大同等地,兵鋒直逼京城。在李自成大軍面前,明朝軍隊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根本就沒什么像樣的抵抗。
【資料圖】
怎么辦?調集各路軍隊進京勤王呀!當時,崇禎帝緊急調集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領軍隊趕至京師,保衛朝廷安全。
但是,打仗是要用錢的。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戶部官員地粗略算一下,要調集吳三桂等人進京勤王,至少得準備100萬兩銀子的軍餉。而國庫里面,總共只有40萬兩銀子。這就是說,有60萬兩銀子的缺口。
根據錢甹
只
所著《甲申傳信錄》記載,一日,朝會結束后,崇禎帝請大學士喝茶,商議籌措軍餉的事情。大學士說:“庫藏久虛,外餉不至,一切邊費,刻不可緩,所恃者皇上內帑耳。”所謂“內帑”,說白了,就是皇帝的私房錢。大學士請崇禎帝拿出私房錢來救急。
沒想到,崇禎帝半天不吭聲,過了很久才說含糊地:“今日內帑難以告先生。”意思是,私房錢沒剩多少了,我都不好意思跟您說。
說完,崇禎帝潸然淚下,流下了窮人的淚水……
二
崇禎帝不是一個壞皇帝。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甚至可以算一個好皇帝。
他17歲即位,接過了同父異母哥哥朱由校留下的爛攤子。他上任之初,就干凈利落地清除了魏忠賢一黨,大快人心。他勤于政務,每天累得跟狗一樣。他厲行節約,為了省錢,下令遣散部分宮女太監。他平反冤獄,起用了袁崇煥等一批被罷黜的官員。他不近女色,后宮除了皇后,就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妃子。他還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一次因生病沒有上班,遭到大臣批評,趕緊自我檢討,保證下不為例……
關于厲行節約的事情,我們可以多講點。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歷代以來的皇帝,大多數都揮霍無度、花錢如流水。崇禎帝之前的幾個皇帝,也都是大手大腳用錢的主兒。崇禎帝是少有的例外,他很節約。節約到什么程度?他在位17年。17年間,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這放在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崇禎帝對自己更狠。他很少添置衣服,衣服穿破了都舍不得換。一次,他在聽講官講課時,內衣袖子已經破損不堪,露在了外面,很不雅觀。崇禎帝只好不時把袖子塞進去,進行遮掩。
基于此,崇禎帝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就連他的死對頭李自成,都不無感慨地在《登極詔》里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三
那么,回過頭來說,崇禎帝到底還有沒有私房錢呢?
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不但有,數量還很多。這以工部員外郎趙士錦為代表。趙士錦在其《甲申紀事》一書中說:“聞自萬歷八年以后,解內庫銀尚未動也。銀尚存三千余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3000多萬兩銀子,150萬兩黃金,這是一筆相當驚人的巨款。畢竟,萬歷帝當政的1602年,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全年財政收入才達到創紀錄的約2300萬兩銀子。
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則記載,當李自成大軍離開北京時,帶走“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這個數量就更夸張了。
另一種說法是,崇禎帝的私房錢真的沒剩下多少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其《國榷》中記載:“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意思是說,李自成攻破京城時,內帑連幾萬兩黃金都沒有!
彭孫貽《平寇志》也持相同看法:“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你看,崇禎帝省吃儉用,實在沒啥值得搜刮的,以至于酒具上鑲嵌的金銀都被大順軍刮下來作為軍餉。
這兩種說法,哪種更接近于歷史真相呢?幾百年以后的我們,已經無法判斷。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崇禎帝最終沒有動用私房錢填補軍餉缺口,而是向大臣們發動募捐。
四
皇帝沒錢發軍餉,大臣們就肯感慨解囊、紓解國難嗎?我先說答案:并沒有。
崇禎帝知道,捐款這種事情,必須得有人帶頭。只要有人愿意積極響應,帶頭捐款,后面的事情就好辦了。于是,他首先找到自己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周皇后是一個深明大義、知書識禮的女人,她父親周奎雖然富可敵國卻貪財如命。周奎明知道崇禎帝急需用錢,也不肯“雪中送炭”,只是一味哭窮。
見此情景,大臣徐高都看不過去了,感嘆道:“老皇親如此鄙吝,朝廷萬難措手,大事必不可為矣!即使廣蓄多產,后來何益?”連皇帝的老丈人都如此吝嗇,還能干什么大事呢?就算積蓄萬貫家財,(國破之后)又有什么用?
最終,在女兒的反復勸說下,周奎才拿出區區5000兩銀子。
崇禎帝無奈,又將目光盯向內閣首輔魏藻德。魏藻德果斷表示,家無余財,無法助餉。實在躲不過,拿出500兩銀子。
那么,這些大臣們真的窮得叮當響嗎?后來,李自成大軍進入京城后,通過嚴刑拷打,向文武百官索要金銀。單是從周奎家,就搜刮出50多萬兩銀子。魏藻德也在被夾棍夾斷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銀數萬兩。
“即使廣蓄多產,后來何益?”徐高簡直就是一語成讖。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甲申傳信錄》《甲申紀事》《明季北略》《國榷》《平寇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