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天津北方網訊:大港邊檢站執勤一隊政治教導員、警務技術一級主管張寶明從警已經17年了。主要從事技術工作的他,用一條條數據、一行行代碼、一個個指令筑牢口岸一線的堅實防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技術男”。身為“80后”的張寶明早早兩鬢染霜,他卻笑著說:“我并不覺得那是老的表現,根根白發記錄著我通宵奮斗、苦思技術的歷程,那是實干創新和工匠精神的象征。”近日,張寶明光榮當選天津邊檢總站“十大國門建功標兵”。
剛開始,張寶明在南疆邊檢站工作。2016年,大港邊檢站開始籌備,他成為籌備組的一員。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他每天早上先從家驅車50公里到南疆邊檢站,做完本職工作后,再開車50公里前往大港邊檢站,馬不停蹄地籌備新站,全程跟進辦公用房改造、設備配備安裝等工作,在方案設計、材料選擇、工程施工過程中負責審核把關,確保建設工程保質保量如期完成。
2018年1月,大港邊檢站正式成立。雖然該站距離市區70多公里,每天張寶明通勤時間將近4個小時,但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選擇留在那里。建站之初,他克服技術人員少、工作量大的困難,吃住都在單位,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困得不行了就打個盹兒,然后接著干。僅用10天時間,便精確完成了內部主網絡的聯調聯試和相關路由器、交換機、VPN的配置以及梅沙服務器的部署,安裝調試設備100余臺,保障各項業務工作順利平穩開展。
為了保障系統正常運行,張寶明的手機24小時開機待命。一個寒冬的深夜,他接到同事電話,得知系統故障,客戶端登錄不進去,重啟也不管用。他二話不說,立即從家里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到單位,依次排查網絡系統的命令指令和相關文件,憑借深厚的知識儲備和多年的經驗積累,很快發現了問題——系統的偵聽日志文件過大,導致偵聽程序無法運行。隨后他“對癥下藥”,不到20分鐘,就讓系統恢復了正常。
還有一次,張寶明下班剛到家就得知,大港站全站斷網,跟各單位都無法聯絡。通過同事的描述,他初步判斷,故障具體原因需要前往總站排查。于是,他馬上趕到總站,聯合工程師共同分析,發現是大港站的系統里丟失了一個重要配置。張寶明遠程指導同事,手動敲代碼,終于將問題順利解決。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已是第二天凌晨3時許了。
近幾年,張寶明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專長,攻堅克難,推動基礎業務與數據研判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專業引領、科技賦能、手段多樣的全方位、全領域綜合執勤隊。他常跟同事們說,只有業務精湛,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移民管理工作的技術賦能、智慧賦能。
但是,這位事事追求完美的七尺男兒,心中時常存有一份虧欠。年邁的父母在河北衡水,離天津并不算太遠,可自從工作后,張寶明就沒陪他們過過一次春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父母總是安慰他:“沒事,忙你的吧。”可從他們蒼老的聲音中,張寶明聽出了思念和牽掛。掛掉電話,他只能默默流淚。
除了父母,還有孩子。“我的工作單位遠,妻子上班也比較早,我們每天6時左右就要出門。因為沒法送孩子上學,我們只能把他送到托早班,再由老師送去學校。尤其是冬天,寒風刺骨,孩子跟著我們一起頭頂清晨的星月,睡眼蒙眬地開啟一天的生活。望著他幼小而孤獨的身影,懂事地跟我們說再見,我心里很酸楚。”張寶明說。
盡管如此,張寶明卻并不后悔。他說,入警時自己曾在警旗下莊嚴宣誓,因此始終要以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和忠誠履職的崗位使命感,踐行守護津門的錚錚誓言。(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