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最近一兩年時間里,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風起云涌,但是不管是銷量/滲透率持續增長,還是技術不斷迭代,似乎都和合資品牌沒有多大關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里,合資品牌變成了站在角落里的“失落者”。數據很能說明問題,3月份,按照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5.3%,如此低的滲透率,讓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處在一個相當弱勢和被動的位置上,也讓很多人對于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前景更加不看好!
那么為什么合資品牌就是搞不好新能源汽車呢?這個問題在過去兩年可能非常頻繁被提及,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場,去解釋一個非常明朗的市場趨勢下,為什么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卻表現的如此不堪,甚至對未來的預期也是非常之悲觀。
在我看來,合資品牌在過去最強勢的東西,恰恰就是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軟肋”。毫無疑問,首當其沖的就是燃油車,從全世界范圍內來看,在國內有存在感的合資品牌,在全球范圍內,也是燃油車領域的佼佼者,包括豐田、大眾、本田、通用、奧迪、寶馬、奔馳等等,這些品牌在國內和全球市場獲得了大量的燃油車市場份額,這就導致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
什么情況呢?那就是面對新能源汽車,沒有辦法“斷舍離”,我們看到,國內外的造車新勢力,一開始就主打新能源汽車,這就不必多說,這些品牌本身就是新賽道的定義者。而其他轉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車企,也都是一些在燃油車領域并不強勢的車企,比如比亞迪、廣汽乘用車等等,因為這些品牌在燃油車領域和合資品牌對打,勝算并不大,所以對轉型新能源汽車就特別積極。在這種積極之下,就更容易做出一些東西,技術創新和迭代的速度也就更快了,或者說,它們甚至沒有退路。
但是這些合資品牌,目前依然擁有龐大的燃油車銷量和市場份額,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財富”,龐大到就算靠著這些燃油車的銷量和市場份額,一些強勢的合資品牌依然能活得很好。而這也是掣肘新能源發展的一個“大包袱”,因為燃油車銷量很好,所以很多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就沒有那么迫切,很多廠商也沒有精力同時在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兩個賽道上都全力沖刺,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很多合資品牌內部,至今依然是重燃油車、輕新能源汽車的態度。
另一個“包袱”,自然就是品牌了,在國內市場,合資品牌高一頭,基本上是一個普遍現象,合資廠商這么認為,很多消費者也這么認為。所以當市場開始切入新能源賽道的時候,很多合資品牌依然保持著這樣的態度,品牌高一頭,體現在什么地方?主要就是價格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合資品牌,包括豐田、大眾、本田、日產、奔馳、寶馬、奧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配置很低,智能化水平相對初級,但是價格卻高得離譜,然后就被市場和消費者給拋棄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資品牌成了“雜牌”。燃油車的掣肘,導致技術和產品發力不足,在產品層面落后,產品落后之后,合資品牌們在品牌和價格層面依然不讓步,結果就是邊緣化。
所以其實現在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較尷尬的現狀,本質上還是自身發展所造成的,或者說,燃油車仍然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給了合資品牌很多錯覺,那就是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決戰時刻還沒到來,合資品牌在燃油車領域,仍然大有可為。但問題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越來越高,新能源汽車已經對燃油車市場份額瘋狂蠶食,可能用不了多久,很多合資品牌就要為自己的遲鈍和傲慢買單了,這種苗頭已經非常清晰了,很多新能源汽車已經在細分市場拿下冠亞季軍,而3月份這一波大降價,很可能就是未來合資品牌價格和品牌崩潰的一次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