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西瓜升空“蕩秋千”,“大個子”變小,效益翻兩番。藍莓“地栽”轉“盆栽”,“小果粒”長大,每畝多掙4萬元。桑葚出售,桑葉加工成飼料喂羊,羊糞發酵腐熟還田,綠色循環種養富了農場……春日薊州,生機勃勃,瓜果飄香,一處處田園蓄積著高質高效的強大能量。
今年以來,天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薊州區瞄準農業高質高效這一重點任務發力,突破一個個發展的“天花板”,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地上長的”變“藤上吊的”
(相關資料圖)
小吊瓜帶來高收益
陽光和煦,薊州區桑梓鎮馬坊村喜之園家庭農場,王英鋒、賈彩鳳夫婦走進日光溫室大棚,查看西瓜長勢。長長的藤蔓沿著懸掛繩向上攀爬到了2米高,藤蔓上掛著一個個3斤左右的小西瓜,“小瓜吊長”令人稱奇。
桑梓全鎮三成居民是瓜農,西瓜種植總面積約8000多畝,平均畝產約4000公斤,年產值2億多元。從露天栽種到“升空”吊種,從批發銷售到“上線上云”,一個西瓜的“上升”之路,折射著桑梓奔向振興的新征程。
薊州西瓜種植歷史至少已有500年。西瓜在薊州南部平原廣泛種植,位于南部平原的桑梓鎮土壤沙質、泃河水甘甜,地理自然條件十分適宜西瓜生長,桑梓西瓜皮薄沙瓤甜度高,名聲在外,2015年被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現在是薊州區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一。
早些年,桑梓西瓜全靠露天種植,每年七八月份成熟,上市期短。西瓜栽培忌“重茬”,“重茬”易生病蟲害,同一塊地種一年瓜少說要休耕三五年,農產品穩定供給難以保障。再加上收成基本看“天意”,要是趕上連雨天,西瓜水分大、甜度低,瓜農忙活一年,往往掙不下幾個錢。
為保證品質、解決“重茬”問題、延長上市時間,把桑梓西瓜“金字招牌”變為老百姓實實在在收益,桑梓鎮努力了幾十年。2010年,在鎮政府引導下,吊瓜種植技術陸續推廣。今年以來,桑梓鎮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中的貢獻率,“相較傳統地栽方式,吊瓜各面能受陽光照射,瓜瓤甜度、口感等品質更加穩定。”桑梓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劉繼良介紹,鎮里還在嘗試改良南瓜和西瓜嫁接技術,借南瓜根系為西瓜供“養”,一旦改良成功,將能有效解決“重茬”問題。目前,全鎮吊瓜種植面積占比已達20%。
一個“升空”改良的小吊瓜能帶來多大經濟效益?劉繼良算了一筆賬:吊瓜畝產3000公斤,每公斤能賣到16元,每畝產值大概4.8萬元,傳統大西瓜畝產5000公斤,每公斤2.6元上下,每畝產值約1.3萬元左右,照此推算,收入翻了近兩番!
大棚吊瓜率先上市,露天西瓜接茬成熟。現在的桑梓,從4月中旬到10月份,市場西瓜“不斷檔”,“目前鎮域內種著‘超越夢想’‘L600’‘天王’等20多個新優西瓜品種,我們還在不斷嘗試新的雜交技術,研發的新品種也已試種。”劉繼良說。
位于后辛莊村的桑梓鎮精品西瓜產業園是新品種“試驗田”,在此培育西瓜優良品種的桑田梓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馮金剛介紹,經過多年試驗,“明月”“朗月”“黛小甜”等一批甜度高、品質穩定的新品種已經培育成功,正在推廣,“自主育種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卡脖子’難題,而且能幫瓜農減少一半購種成本。”
為期一年的“桑梓西瓜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自去年7月起實施,通過引入適宜本地種植的特色西瓜品種,提升種植技術、設施設備等,進一步提升西瓜品質。項目結束后,桑梓鎮還會依據包括外觀特征、品質特征和質量特征在內的西瓜檢測數據,完善制定12項技術標準,并組織產前、產中、產后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目前,保護工程成效初顯,瓜農人均增收17500元,增幅12.9%。
品牌要想持續叫響,品牌建設十分關鍵。桑梓農產品協會最近成立,將對桑梓西瓜等特色農產品統一賦碼包裝銷售。“只有符合標準的西瓜,才能使用專用品牌包裝。”桑梓鎮副鎮長孫志強介紹。相關電商銷售平臺也在搭建,未來西瓜將“上線上云”,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
西瓜品質、產量、銷量齊升,桑梓又朝著“接二連三”發力 。該鎮正與天津科技大學合作,研發西瓜啤酒、西瓜飲料等副產品,“第一批‘桑梓西瓜啤酒’已經成功研發,目前正在招商,隨時可以落地建廠。”孫志強說,西瓜采摘、農業觀光等農旅融合項目也越來越受游客青睞,桑梓西瓜全產業鏈逐步形成。
“桑梓西瓜”只是薊州區農品提升的一個縮影。對接國內科研院所、外出“取經”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成立西紅柿、草莓、紅薯協會……今年以來,薊州區持續提升農產品品質,目前全區綠色有機食品已達32個、“津農精品”達24家。
地栽改盆栽模式
“特色小鎮”活力迸發
正是藍莓上市時節,采摘、分揀、搬運……覆蓋16個村莊的馬伸橋鎮藍莓產業園里,工人們忙忙碌碌。園區內,匯豐藍莓種植園區顯得“有點不一樣”,藍莓才剛剛冒頭,栽種別有新意:不同于傳統地栽模式,藍莓長到“花盆”里。日光溫室大棚內,600余個“盆栽”排列整齊,每個“花盆”半米高,盆內盛滿用珍珠砂、椰殼等配比制成的“基質”,4根長約10厘米的藍色滴針深入其中,藍莓幼苗正在里面生長。
“這是我們今年引進的基質藍莓種植技術。”馬伸橋鎮鄉村振興辦公室高級農藝師張淑杰介紹,水肥一體澆灌,藍莓同步生長,再加上溫室助力,通過這種技術,藍莓能較傳統種植提前2個月上市,且因養分充足、科學管理,藍莓果粒更大,多數直徑能達到18毫米。“引進新技術,每畝產值將增加4萬元,若試種成功,明年將推廣。”
2013年,由于于橋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程的實施,讓這個緊鄰水庫的鄉鎮由養殖業向種植業轉型。馬伸橋鎮地理氣候條件適宜藍莓生長,隨著藍莓市場越來越紅火,馬伸橋鎮的藍莓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如今已擁有3000畝產業園,年產1200噸。
為持續提升藍莓品質,馬伸橋鎮每年邀請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專家到鎮上培訓,提升藍莓種植戶種植技能、防治病蟲害本領。目前,鎮里已成立天津市恒豐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藍莓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農品賣得火,還要賣得豐富,正在打造“藍莓小鎮”的馬伸橋鎮把目光投向“二產”。
邦博家庭農場展示廳里,藍莓酒、藍莓果醬、藍莓果干等制產品整齊陳列,品牌商標已注冊完成。拿著本地藍莓做出的果干,農場經營者劉愛博說,“我們這兒的藍莓品質好,但鮮果不易儲存,產品加工可解決鮮果積壓問題。”劉愛博說。農場與山東的一家加工企業達成合作,對薊州區本土藍莓進行代加工。“產品已在全市30多家門店上架,新產品藍莓罐頭也將上市。馬伸橋鎮本土藍莓加工車間也在規劃中,未來本地藍莓制品有望本地產,補上農產品加工短板。
農業“接二”還要“連三”,文旅項目掀開面紗。
從喜邦線往南,沿鄉間道路行駛10分鐘就來到了緊挨于橋水庫的崔各寨村。半山腰上,北方傳統民居風格的民宿群即將落成。登山遠眺于橋水庫,水天一線,風景秀美。“我們在村內已流轉12處閑置宅基地,用于打造民宿。” 天津銘勝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民宿部門經理李明介紹。
“我們還規劃在大峪等6個鄉村新建60家高端民宿,依據《馬伸橋鎮精品果蔬采摘園標準》打造8個果品采摘園,實現文旅、農旅融合發展。”馬伸橋鎮黨委書記唐志雙說。
在薊州,還有很多像“藍莓小鎮”這樣的特色小鎮正在打造,“富硒小鎮”東二營鎮今年已完成富硒養雞場建設,富硒深加工面食正準備投產;“山楂小鎮”下營鎮的山楂生產線已經搭建完成,凍干果品展示體驗中心正在籌備;“蘑菇小鎮”出頭嶺鎮也積極引入蘑菇新品種……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文商旅融合,薊州區特色小鎮建設快馬加鞭。
綠色農品富農家
家庭農場加快發展
4月的一天,風和日麗,位于東趙各莊鎮前牛宮村的心意家庭農場里歡聲笑語,薊州區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帶領下,體驗著喂羊、喂蠶、采摘桑葚樂趣。
“這兒的桑葚好長呀!”看到大棚里手指長的紫色桑葚,小朋友們很好奇。
“這叫臺灣長果桑葚,最長可達18厘米,重達20克。”農場經營者李振全介紹,除此之外,芭樂等“南果”也在農場里種植,農場內還飼養著400多頭小尾寒羊。桑葚采摘售賣,桑葉加工成飼料,羊糞發酵后成為有機肥……綠色循環種養模式悄然形成,助力農業低碳高效發展。李振全還計劃擴大經營規模,將農場打造為一個休閑田園觀光綜合體。
東趙各莊鎮位于薊州區中南部平原腹地,自古為魚米之鄉、農業重鎮,土地肥沃,耕地連片,有溫室大棚400余座,占地1000余畝。該鎮正謀劃打造前牛宮村特色農品采摘園,依托市級家庭農場──心意家庭農場,打造300畝規模的大型特色鮮果蔬采摘園,聯合周邊采摘大棚,建設鏈條式功能農產品加工基地,進一步打造集農耕體驗、親子游、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企業團建一體化的農業研學基地,做實認養農業、共享農業、創意農業、定制農業,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放眼全區,薊州區已創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85個、農戶家庭農場482個,爭取補助資金2687.2萬元。“我們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幫助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引導經營主體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薊州區農業農村委產業發展科科長盧衛紅說,今年以來,薊州區持續對有融資需求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調查摸底,已通過天津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擔保發放農擔貸款270筆1.24億元,為經營者提供金融支持。
線下忙采摘,線上忙銷售。目前多個家庭農場的綠色產品上架薊州農品銷售大廳,借勢“農品進京”工程進入北京市場。“我們正與北京大型商超商談,計劃在合作商超內設立薊州農品專區。”薊州區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李寶廣說。同時,薊州區積極打造“薊州農品”電商平臺,發揮電商助農、直播興農作用,把全區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我們著力謀劃打造中部產業功能區和‘東生態、南蔬菜、北休閑’的產業布局,使田園變景區、農產品變旅游紀念品,充分實現農旅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薊州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金福鵬介紹,薊州區還將持續引進優勢農品品種,多措并舉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津云新聞編輯鄧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