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天津北方網訊:5月8日,在第76個“世界紅十字日”到來之際,來自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大學生小周順利捐獻182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成為本市第35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完成了一個她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愿望。
下定救人決心
據了解,小周在上初中時,班上有位身材異常瘦小的同學,經常因病請假,體育課也不能上,引起了她的注意。“后來我才知道那位同學得了白血病,他還有哥哥姐姐,都因為這種病離開了人世。”小周回憶說,同學的爸爸是學校的一位老教師,那時候學生眼里老師是無所不能的,可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將這位老師摧殘得面容憔悴、瘦骨嶙峋。幸運的是,后來小周的這位同學找到了合適的配型,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重獲新生。
“那一刻起,我對遠方這位捐獻者產生了崇高的敬意,也真切地體會到捐獻救人對患者、對一個家庭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小周說,病魔的無情、生命的延續真真切切地發生在同學的身上,這給她帶來極大的觸動。那一刻起,她下定決心也要成為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捐獻一波三折
2021年5月,讀大一的小周通過紅十字會組織的造血干細胞采樣活動報名入庫,轉年10月,她就與一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得知有機會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消息,小周開心不已,“感覺是去救了一個像我同學那樣的人,聽說他是個6歲的孩子,我希望他能活下來,不用每天待在病房里,不用忍受各種痛苦。”小周說。
然而,救人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在小周的第一次體檢中,有一項未達到捐獻合格標準,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再次檢查終于達標。“我當時很害怕,擔心指標一直不能合格,無法捐獻。和我一起體檢的另一位捐獻者,是位看起來很健壯的男生,但也由于一些小問題被建議先暫緩捐獻。所以真的不用擔心捐獻是否影響自身健康,紅十字會、骨髓庫、醫院會始終把捐獻者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篩選和把關比我們想象得更嚴格,在不影響捐獻者健康的前提下才會安排捐獻。”后來由于疫情原因,捐獻被迫按下暫停鍵。時間線一次次被迫拉長,小周的體檢已經超期,只得進行第三次體檢。即便插曲頻頻,小周也沒有絲毫抱怨和退縮,她始終銘記救人的初心。
留下珍貴經歷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今年的“五四青年節”,小周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為捐獻采集做準備。5月8日,正值第76個“世界紅十字日”,小周順利捐獻182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成為本市第35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完成了捐獻救人的心愿。
如小周所說,這是生命里一次珍貴的經歷,描繪出青春里最美的志愿紅。以前的小周,將自己的志愿身影留在大學的圖書館里,留在疫情期間的社區一線,留在養老院陪伴老人的歡聲笑語里,也留在了挽救生命的博愛之路上,以后的小周,也將繼續在志愿服務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津云新聞編輯鄧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