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相關資料圖)
2、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3、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4、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5、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6、擴展資料: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7、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
8、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9、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
10、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
11、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12、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
13、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14、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
15、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16、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17、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
18、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19、因此要分別祭奠。
20、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
21、”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22、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23、十五日(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鬼節”。
24、傳說是日陰間閻王開鬼門,各家遂在神龕設供恭迎祖先亡靈。
25、僧道兩家競辦法 會,亦稱“孟蘭盆會”。
26、有“釋氏蘭孟,盛于此日;道門寶蓋,獻 在中元”之說。
27、市民無論貧富均購錢紙、金箔,疊成紙錁,裝入 厚紙袋中,上書亡人姓名,然后焚燒,謂之“燒包袱”。
28、《漢口竹枝詞》云:“終歲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萬家同”。
29、 中元節,俗謂冥間眾鬼放假,到陽間享祭。
30、是日多由善堂募 資延僧眾辦“盂蘭會”。
31、于路旁搭臺,燃燈點燭,奏樂念經,然后 丟包子、饅頭于臺下,謂之“濟孤魂、野鬼”。
32、但包子、饅頭為活 人搶得,婦女搶到包子,語可“來年得子”,小孩搶得則“一生不受驚嚇”,乞丐更是多多益善。
33、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
34、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35、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
36、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37、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38、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
39、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40、因此要分別祭奠。
41、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
42、”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43、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44、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
45、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
46、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 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
47、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48、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49、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50、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
51、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
52、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53、7月15日是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
54、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
55、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 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
56、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57、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58、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59、后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并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
60、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
61、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62、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63、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64、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65、(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
66、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后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67、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68、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
69、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
70、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71、中元節是道教節日。
72、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
73、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
74、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
75、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76、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77、在南方,亦稱“鬼節”。
78、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
79、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