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處】 《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可譯作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學有所成);四十歲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并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清楚理解聽到的話);到了七十歲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會超越社會所認同的規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編輯本段]【解釋】 人到三十歲是可以自立的年齡,后來成為了三十歲的代稱。
4、孔子認為,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是不斷提高的。
5、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歲到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則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而為一的階段,這個階段人的道德修養達到最高的境界。
6、從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學習階段從被動接受到主觀認知、獲得知識了,是該學有所成的時候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經之路,也是第一階段走向成熟的轉折性標志。
7、一般說一個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這個人是應該具有了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時候。
8、而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這個詞指一個人的自立和應該成家立業的年齡。
9、何謂“立人”? “立人”就是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知識結構。
10、概言之,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
11、 因此,“立人”就是“立心”,心不立,人便無從立。
12、“心”就是人的“心智模式”。
13、有了什么樣的心智模式,就有了什么樣的認識世界的態度和行為,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決定了人有不同的人生表現和結果。
14、 三十歲的時候,如果能夠確立一個好的心智模式,那么即便還未獲得比較好的社會地位,還未賺得比較多的財富,但是仍然可以說這個人已經“立”住了,他的前途將是光明的。
15、反之,三十歲的時候,一個人如果還沒有確立一個好的心智模式,那么也許他由于某種原因現在獲得了比較好的社會地位或者財富,但是仍然不能說這個人已經“立”住了,他現在的一切因為沒有“心”做支撐,所以很難守住,極有可能就成為過眼云煙。
16、 三十而立。
17、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是否有了屬于自己的思維,是否有了可以支持自己長遠發展的心智模式,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18、應該是30以上,40以下才是而立之年30-50。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